文/杨卫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家大都经历了一个从自我破碎到自我重建的过程。这是因为门户开放以后,西方文化借着坚船利炮强行涌入,打破了原来固步自封的传统文化格局,使现代中国不得不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全面地向现代性转型。于是,破与立、解构与重建等文化命题,便成为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时代命题,直接影响了几代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与创作观念。当代艺术家冯放也是沿着这样一个探索路径,于近几年的文化回潮中脱颖而出的。
冯放,自幼喜欢艺术,很早就显示出了绘画的天赋,9岁随中国第一代油画家翟翊先生学习,接受艺术的启蒙教育。14岁考入湖南艺术学校舞台美术科,开始系统地造型训练,毕业后又进入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从冯放的学习简历上看,他的艺术积累,应该说,是相当深厚的。事实上,不单是学习的经历多,冯放的工作履历也是非常丰富,早在中专毕业后的1981年,他就进入潇湘电影制片厂工作,参与过多部电影的美术设计。1987年大学毕业后,冯放又被分配到珠江电影制片厂,继续从事电影美术工作。1992年调入深圳,担任教育局美术专干。1996年至2008年,冯放任深圳市美术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设计总监。2009年他又担任橙子艺术空间艺术总监。2012年回归潇湘电影集团,任实验艺术和影像中心主任,2014年筹建北京电影学院当代艺术研究院任执行院长。冯放不仅做过电影美术,也参与了许多艺术再实践,从影视广告到美术教学至室内设计再至独立影像等。这些艺术实践活动,不仅开阔了冯放的视野,也为他积累了相当多的视觉经验,他才后来能够迅速地在当代艺坛崭露头角,应该说得益于多年的艺术实践与工作经验。
艺术是思想的结晶,也是经验的积累,往往许多观念和灵感都是从生活之中得来的。冯放正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敏感到了文化和艺术的审美倾向,尤其是从事艺术设计工作的时候,使他必须结合现实进行思考,从而更深层次地意识到了一种东方性的审美文化正在全面回归。所以,冯放进入艺术创作,一开始就明确了自己的思路,那就是从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中剥离出来,回归于自身的传统文脉,从中寻找某种东方艺术的元素,并将其进行创造性的当代转换。而这个思路,恰好与中国当代艺术的某种潮流转向,即经过了全面向西方艺术的学习之后,一部分艺术家开始探寻自我的主体价值,以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象”元素为主旨,所展开的一种与西方当代艺术迥然不同的风格探索不谋而合。所以,冯放很快便融入到这股“意象绘画”的潮流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当然,冯放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积累了很久的时间,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此前,他还以自己同样擅长的电影方式,挖掘过东方的意象性审美,表达了自己文化寻根的意图。但也许是绘画方式,更能表达冯放的审美思想,他后来还是以架上绘画为主,来探索“意”与“象”的图像生成。不过,尽管冯放选择了以架上绘画作为自己的艺术语言,但以往的许多经验,如从事电影美术时,对场景的把握,从事艺术设计时,对各种材料的运用等等,都被他带进了创作之中,从而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媒介和多语义的视觉效果。
就材料而言,冯放选择了一些传统中国绘画及民间工艺所用的材料,如纸浆、矿石粉和染料等等。他将这些材料与现代工业用的铁钉、板材、玻璃胶等相结合,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强烈对比,来形成一种视觉的张力,由此而提示出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等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现实。其次,在造型上,冯放取了鹤的意象。这个形象是中国传统道家玄学的一个重要符号,因其象征了洒脱、苍凉、孤傲等气质,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所追慕。冯放用鹤作为自己的艺术语符,其用意已经十分明显,那就是要回到传统的文化内核中,取其风骨,通过寻觅远古的东方宗教精神与今天普世价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思想契合来作用于当下的思想迷茫与精神疲软。在表现手法上,他没有照本宣科,直接采用鹤的具体形象,而是取其俊朗、灵动、飘逸的姿态,再加以抽象的提升与意象的渲染,使其在似与不似之间,透出一股浩然之气,令人震撼,启人联想……
如何将传统创造性地转换成一种当代文化资源,作用于今天的现实,是许多中国当代艺术家梦寐以求、而又努力探索的方向。尤其是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其国际地位也得以节节攀升,这就需要有自主的当代文化,来巩固其地位。所以,脱开西方文化的影响,回到自身的文脉中,去寻找与普世价值相符,而又具有自我原创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形象,就成了大势所趋。但是,直接照搬过去的传统,就如同以前直接照搬西方一样,都已经走投无路。从这个角度看,冯放的艺术探索提供了一个借鉴,他以多层角度和视野进入艺术创作,集多种手段和媒介于一体,来捕捉和挖掘一些传统的视觉形象与精神符号,无疑,是赋予了传统以当代性的生机,同时也是丰富了“意象绘画”的表达。
杨卫,第10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轮值主席、黑龙江省当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