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其鹏

1970    生于内蒙古
1992    毕业于内蒙古包头师院
1995    进修清华美术学院装饰雕塑系
2005    结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助教研究生班
现居北京,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内蒙古包头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12    愤怒的小孩,莫干山仕画廊,上海,中国
2010    童真时代,莫干山仕画廊,上海,中国
2010    童真,莫干山仕画廊,上海,中国
2009    不童,酒厂艺术区,北京,中国
2008   “阵”,798红三房画廊,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二十二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上海世博展览馆,上海,中国
2017   “游牧精神”首届油画双年展,包头美术馆,包头,中国
2016    远山的呼唤联展,新闻沙龙美术馆,北海道,日本
2015    童子军系列展,洛杉矶会议中心,洛杉矶,美国
2014    郭其鹏*沈敬东双人展《英雄归来”,北京MOMA上境,北京,中国
2011    中国福建.国际石雕艺术展,福建省崇武镇惠安县,惠安,中国
2010    国粹雕塑艺术成就展暨雕塑杂志年度提名展,国粹苑国际文化创意基地,北京,中国
2010    北京三里屯橙色大厅红T画廊联展,三里屯,北京,中国
2008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歌华艺术馆,北京,中国
2008   “五环下的聚合”展览,时代名门,北京,中国
2008   “updating 超越自我”联展,墙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798红T画廊联展,798红T画廊,北京,中国
2007   “2007中国雕塑开放展”,北京展览馆,北京,中国
2005    中央美院第三届“学院之光”优秀作品展,中央美院,北京,中国
2005   “泥、人体、感觉”联展, 中央美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北京,中国
2005   “材料、意向”联展,中央美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红色的想象
· 小大人
· 儿童政治学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儿童政治学>>

——评“童子军”系列雕塑

文/王春辰

  郭其鹏创作的《童子军》系列雕塑,构成了一组少年童话故事。这些故事让我们回到了我们的童年、回到了我们的记忆深处,同时也隐喻了儿童政治学的故事。
  在当代的雕塑语言中,如何建构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方式,一直是雕塑艺术家追求的东西。当前的一个普遍现象是,艺术力图突破自身媒介的形式局限,进入到观念的张扬中,这对于艺术家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艺术家多年来在艺术的王国里思考、探索他的艺术选择,先后创作、实验了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这些都为他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这组“童子军”系列雕塑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首先,艺术家超越了雕塑语言的局限,不是简单停留在个体雕塑的静态模拟中,而是将雕塑放大成一种有效的叙事结构,让雕塑成为表达艺术意愿和构思的媒介。这样的雕塑艺术创作不同于单件雕塑作品,要求对作品有整体的构想。也就是要整体地驾驭作品,并且在创作中始终都记着要跨越单一媒介的局限性;其次,他将自己的艺术思考与生活记忆结合起来,谋求突破形式与内涵的冲突,着力于让媒介说话,让艺术生动起来。这是艺术家的最大考验,往往决定了艺术家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了艺术家的艺术立场。艺术家在此力求确立自己的艺术语汇,使其在当代艺术的多样化格局中创出自己的语言。
  于是,当艺术家创作出这组“童子军”系列雕塑时,我们不是在观看一件件零散的雕塑作品,而是随着作品形成的故事叙事进入到历史中,彷佛我们聆听到了沙哑的号角、震天的锣鼓,一脸稚气的队伍步履矫健地向我们走来……这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艺术家用立体形象还原了一段历史,也捕捉了一种现实的儿童政治学神话。儿童既是自我的童年,也是社会的童年,期待于童年的就是期待于社会的,最终创造的这组《童子军》群像就是我们记忆中的现实。童年不是梦,往事如云,“童子军”不仅唤起沉重的历史记忆,也指向了梦想未来的心灵。没有童子军的故事,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很多是不成立的,童子军作为一种社会的期待和塑造,意味着社会政治哲学对人类社会的期待和塑造,甚至不乏理想的乌托邦理想灌输。于是,作为社会未来的“童子军”就成了社会的基础、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的必然之路,我们每个人也因此有了一段属于自己的“童子军”故事,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思维与行动都不无干系地与这种儿童政治学有关。
  也正因如此,“童子军”系列雕塑才打开了我们的心扉,让尘封已久的儿童记忆复苏,让遥远的儿童军歌重又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乃至心灵。
  2008年1月27日  北京花家地
  
  (作者:美术史学博士、美术批评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师)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