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观玉(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自睁眼看世界起,她似乎被艺术灵魂附体,幼小的童年心中只有画,由此执着地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艺术人生……。童年的梦幻,对十九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绘画大师---列宾作品的痴迷和眷恋,特别是被誉为一幅人类笑的百科全书《查波罗什人写信给苏丹王》的俄国油画,持续不断地对她心灵深深的震撼。从小到大,冥冥之中,总有各式各样的人物表情忽隐忽现的伴随着她,因而就有了姜碧玲老师对人物肖像和表情及心理刻画的特殊嗜好和情有独钟。艺术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的变化。她在通过艺术不断的追求更高的审美境界。她对生活,对社会,对所有身边事物的内心写照,也是大时代下的一种记录与表象。 她的童年是幸福的,因为她的精神世界里满是美好的画,画好下一幅画的激情常常激励着她,无尽的兴趣让她陶醉在画的世界里,使她的童年充满了欢乐。从小红帽到小画痴—姜碧玲的艺术生涯充满了欢乐,就因她对画的痴迷和执着才有了艺术灵魂的真谛。
这是⼀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说明姜碧玲老师的作品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彩的伟⼤创造。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笔墨线重勾时,她注意⽤笔的变化,随其翻转⽽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笔的轻重、顿挫。她的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彩感。⼀幅线描画稿,可以⽤匀称统⼀的线条,也可以⽤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墨⽅⾯也是⼀样,⼀幅⽩描画可⽤⼀致的墨⾊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所有这些变化都由姜碧玲老师尊重感受⾃由调遣。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姜碧玲老师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中国几千年的绘画从未游离传统文化母体的核心内涵,自始自终注意一种精神把握,而姜碧玲老师的这种人和自然的和谐意识,使中国画的表达方式不以表面上的描述为重,而注重对客观世界的深入体悟,以超越自然状态来感悟其哲理,从而构成一种至高的境界和追求。将自己的情感注入作品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于是便有了“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满于水”的意境。意境中的“意”也并非只是单纯的情感或情绪,而是情中寓理,理中蕴情,形成了中国画独有的意境。
姜碧玲老师用辨证的方法来分析一切事物,使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形与神统一起来,现实与浪漫结合起来,它不是单纯的形式结合或构成,它不仅表达作品的内容,而且应该是作品内容的分析者,构图的形式美不是目的,而主要是通过美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其构图中,有矛盾对立的因素,画面就会生动,艺术的形式美,是通过构思和艺术技巧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动态的矛盾。这里包括情节的矛盾,各种事物,从外部形象到内部关系。姜碧玲老师从画里到画外,统统联系起来,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牵制,使人看到它们的互相关系与各自不同的状态特征。在构图技巧上她注意外分内合,形断意联,外松内紧,内外相应。有意打破平衡,扩大差距,变化激烈,造成奇险,在构图中善于运用“差距平衡”而产生的两种形式美。美妙与韵味的冲动,其中的艺术之精灵一舞之灵、动之韵、型之美、神之切、情之真所产生的灵感,姜碧玲力求将舞蹈之精华与水墨之精华巧妙结合,為此,她学跳民族舞,研究民族舞蹈,畫民族舞韵,从中感受人生的幸福。节奏、动感、韵律--姜碧玲水墨无韵。
画面的动是主要的,静是相对的,形象传神,所谓神态,情势,都是指形态的动。静物不静,构图中的静,是指动态相对的静。水动山静,树动石静,鸟静花动,在构图形式上,对称整体上是静,在局部上可能又是动。姜碧玲老师每幅的构图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总之,构图姜碧玲老师做到了形动意生,形静意动,里应外合,方得其神。画面讲究虚实相生,形象距离,色彩明暗,都会产生虚实变化,对于绘画来讲,虚实:有景有情有意,有显露有含蓄,这些构图的法则,对绘画雕塑等都是一个共同的原则,她对待每一种作品,每一条原则,不是孤立的去衡量和运用,而是看它的整体和各个环节去解决问题。姜碧玲老师重点放在笔墨书写灵魂的艺术。而不是刻板的为画而画。
姜碧玲老师保持了艺术家的真挚的艺术理念。在这样一个文化纷繁的时代中,只有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分析上,才能对现实与艺术作出正确的判断。她一生献给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