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莉

1975 出生于四川南充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曾进修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美国Washburn大学艺术访问学者
现工作、生活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秘书长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停留的时光——蒋莉的水彩艺术
· 蒋莉:记忆的启示与远离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蒋莉:记忆的启示与远离>>
 
从小在被乡村包围中的工厂区长大的蒋莉,视线的情感里满载着质朴和记忆的回望,还有对工业痕迹的迷恋。她的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弥漫着一种乡野的趣味和文明残迹的混杂气息,这种巧妙的图形结构让她的画面偏离了对图片表面样式的迷恋。她把自己的情感折射到画面之中,无比执着地影响着我们对水彩艺术欣赏的阅读习惯。
 
蒋莉的风景场域作品的表达暗示隐匿着一种传递信息的叙述外向,她总是把荒野中孤立的物件和镜头中不经意的日常图像作为见证记忆的现场物证。这些看似不经意的视觉符号作为进入通道的功能,让其作品呈现出连绵不绝的言说状态,在记忆的开启中仿佛在接近灵魂的安闲所在。这与她后期尽力表现生存环境的题材相映成趣,形成了颇有意义的对话,也让她所表现的对象启示着一种文化实践意义:在对现实精神的远离中聚焦个人内心世界的彼岸。
 
作为对这种叙述意义的应对,蒋莉在自己许多的作品中还原日常所见之物,我们会通过这些痕迹符号找到风景(或场景)之外的东西,《乡村》系列作品中人工废弃物就启示了对记忆的假设和远离。从《野花》等作品看来,画面中蒋莉在刻意消解人的存在,并通过这些人工丢弃物的存在宣布风景记忆的见证状态;这与把人类痕迹形象清除出作品画面的创作状态不同,蒋莉刻意营造一种不在场的证据而强化了“记忆的启示”。
 
于是,蒋莉作品中关于“平静意义下的期许”在我们的阅读下将会不断呈现,我们会在田园牧歌般的渴望中定格远离的缥缈记忆。
 
这种精神层面的敏感更多来源于艺术家的文化的复合性。艺术家善于在形体和技巧之外表现出文化厚度的堆积,几年前的欧美游学使蒋莉在思考的维度上有更大的扩展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面谈到的《生活在别处》中窥见其思想的微光。她在作品中创造的环境,无论是乡村野趣,还是废旧汽车堆场,亦或是封闭鱼缸,都无时不在与我们的物质迷失状态对话。
 
由于水彩艺术本身材质与技巧的特殊性,艺术家从本体语言的主体模式向心理的社会关系性的转变状况在中国当代女性水彩艺术家中屈指可数,蒋莉该属此中行列。其作品视角寂傲姝同,以水彩特质接近艺术本源,拓展了水彩内在语汇。她无比睿智的创造了一个自己心理灵魂栖息的存在空间,悄然无声的在传统的远离和回望中把您带入无比遐想和安静的空间,蒋莉在场景的选择上启示了一个记忆的“语言中介”,作品的现实感受跃然入目,内中满怀对日常生活的感激之情。
 
在最初的作品中,蒋莉表现出了对乡村生活野趣场景的关注与偏爱,与许多表现此类题材的艺术家不同,她在画面取景和视觉的关注点上显示出个性独特的切入方式。在常规的认知中,喜欢把花朵和生活场景描绘得诗情画意、惟妙惟肖,但对于蒋莉来说,这种陶醉于自我状态的创作方式具有情感的封闭功能,它截断了观众情感的自我外省功能,无法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和情感。蒋莉的作品直接把观众带入乡村野趣中,让我们感受到如现场般的野花馨香与恬静的农家情趣。在这一点上,蒋莉把技巧、细节和形态的真实性转换成了情感的体验和现场的记忆,用女性的细腻视角建构了一个游园式的观看事物的独特角度,这样的情感基础建构与美国画家安德鲁.怀斯水彩绘画作品处于一种对话状态------作品中暗含的真实情感的对话(在蒋莉的作品中可以体验到她通过技巧表现的方式定格视觉情感的瞬间记忆)。在她的早期作品《正午》和野花》系列中,艺术家用安静和富有次序的安排创造了一个“闲适”的心理空间,将我们现实的世界通过透明的色彩转换为一个静谧的时光,她试图将一个具有“遥远”和“距离”的“乡愁”还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概念里。蒋莉深染于现实的乌托邦世界里,热衷于行进在感受诗歌的路上:真实而质朴,率真而自然。
 
对于风景的记录与描绘,在蒋莉《暴风雪之后》系列作品中我们可看到她超越于普通唯美风景意义的思考,她不满足于单纯风景样式的普适可读性,而倾向于把符号之物转换为可解释性的暗喻和体验的分析,在视觉结构完美呈现过程中抽离了主体表象的愉悦,转向与“当下生活”的交集中寻找个体生命记忆的存在过程。她指涉的风景有意偏离了风花雪月的抒情描绘,作品中洁白的大雪覆盖在废弃的汽车等物品之上,作品旨在把浪漫主义与现实生活世界以某种方式混合在一起,其意让人联系起自然风景与相关的工业用品。艺术家用这种遮挡和覆盖的方式探讨水彩艺术自由表达的可能性,其间对于自然和现实生活关系的隐喻让我们观看的同时生发出探究意义的思考。
 
近几年来,蒋莉开始从对自然风景的指涉转向了一种对人文风景的关注:关于我们,关于生存的话题。《生活在别处》系列作品是蒋莉运用水彩艺术表现讨论“换位”观念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蒋莉让鱼缸环境成为了我们身份交换的通道,她以社会性的反思回应了作品本身意义的挑战,同时也提升了水彩历史传统本身的意义所在。她最终选择用供氧的鱼缸这种普遍寻常的道具。艺术家说,鱼缸就是一道微缩的风景。在蒋莉看来,鱼就是我们自己,这一反射性镜像又一次让我们回到遥远的过去;还有,鱼缸隐喻了我们以合适的方式思考,这种假设的人工环境可以让表现的画面具有回归自然的情绪色彩。我们可以看到,蒋莉高度地发挥了水彩虚幻处理的技巧,运用片段的画面感把鱼缸的世界渲染得美轮美奂,光怪陆离的城市背景让观者的心境连接在封闭与开放之间,艺术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我们在观看中不断与我们的过去关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蒋莉正逐渐把
 
我们可以看出,蒋莉的水彩艺术并不局限于物象的描绘与情绪的渲染,如果你只是被她的作品形象和绘画技巧所吸引,那可能偏表现的对象从视觉方式状态转向视觉意义的阐释性,在其偶发的语境中让水彩方式指向一种当下情结的文化实践,在这一与文化和社会观点联系的过程中,艺术家试图通过图像的环境存在考察我们所处的文化身份,在记忆的建构中扩展了水彩风景的时效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蒋莉的水彩艺术并不局限于物象的描绘与情绪的渲染,如果你只是被她的作品形象和绘画技巧所吸引,那可能偏离了作者意欲表述的心愿和意图。当她对物体场景和意义方式发生兴趣的时候,她会倾注全部的精力完成富有趣味的作品。《光的重生》在繁琐重复的空瓶中倾注了作者对光的崇敬与好奇,她在空瓶中寻找与之对应现实的“偶发的语境”,在观看中我们会走进历史的通道,在“平静的孤独”中体会作者意图所在。这种另类梦境般的营造体现着艺术家观看人生的个性特质,她在这种转瞬即逝的语境中似乎在不断证明:无论繁华与落幕,都是生命最美好的瞬间。 
 
蒋莉的作品绘画语言并没有特意营造的方式和痕迹,这一点对于她好像完全游离于世俗和风潮之外,相反,在观看她的作品时我们看到的是平静的心态,未加多少修饰的用笔。这些却无损其作品神韵。她长于在“平静的庸俗”中看到静思和秩序、遗失和寂寞、迷失和远离,她把如此“混合的语境”融合在作品内在之中,她在传统中寻求着内心的超脱,让作品散发出一种迷人的朴素本真气息。
   
  (作者简介:汤志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水彩艺术委员会主任,现任教于成都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