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春野
每当春末的傍晚,半月像淡黄的橘瓣,不知是甜,还是涩
——567诗歌
蒋珮珊,90后女性独立艺术家,现居厦门,尽心刻苦艺术创作、委心茶艺陶圩又非激情的日常生活。
童年饥渴的画心
曾几何时,江苏省不经意的小地方宿迁,不经意诞下一名可爱的女娃,似乎必将注定经历父母的期许,如玉之佩,唯美以及。蒋母为当时难得的低调自学成才高人,专攻当代抽象绘画艺术。或许,母之爱亦所寄,独女娇娃的佩珊则自然而然成为母亲示爱教授的出口。令女艺术家记忆犹新的,在她约六岁懵懂孩提时代,母亲开始引导女儿对自然界事物的观察能力,尤其是对树叶纤细的经脉分布、正反面的区别差异,进而让女儿参照实物临摹,培养绘画中所讲究的辨识度、准确性。可能命运注定让这位乖巧、少语的女娃以画技绑身,好奇心和喜爱绘画的诱因,让她幼小稚嫩身形上,蒙上一层披星带月的影子。这份以画为乐的劳作,时常被邻居大人们称之为“劳碌命”。正因街巷诽议更将激励女娃“抓革命、促生产”的干劲。童年,她的认知世界,惟画画才能开心,才能脸上挂着红晕“咯咯”的笑,哪怕在笑不露齿传统女性教育观念下,没有一颗门牙的女娃,向着太阳和向日葵递上笑的惬意,因为,妈妈所讲的梵高的故事,比安徒生童话来的更带劲,更让她想象力和梵高画作的星空,一同升起、飞翔。
步入中小学的日子里,除了升学规定课程学习外,文史哲、数理化的世界予曾经的女娃,带来更多、更广域的想象空间。她喜欢有意无意的闭上眼睛,将许多她自诩为美、观念、场景、人物,亦或许令人难以琢磨的历史画面组合解构,为要达到能说服自我思辨想象的快感。时常,色块的魅力夹杂她对自然界某种的企图,她不厌其烦的闭上双眼,欲将脑中色彩的意识流回旋播放,捕捉蒙太奇般幻影幻觉中色彩的千姿百态,加之经由自我陶醉下,驱动色块的点色线倾不由衷的扭动舞蹈起来。如此“感官自觉”的练习,成为她由童年延续至今的习惯。直至后来她旺盛的创作期中都得益于原始的童子功。
除了不偷懒,爱动手、勤动手画画以外,博览群书、不乏思索的习性也让她得益匪浅。她庆幸到:“记得自己打小开始不太爱说话,但这并不影响我用眼睛看,做更多的观察,用脑子更多的思考。至今,我都表达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没日没夜创作。只是因着喜欢、喜欢所给的动力。色彩的美予我太多的快感和满足,我天生就属于色彩世界的女孩。”
在中小学时代的日子里,国内的艺术潮流运动如火如荼的激烈着,而女孩的脑中更多记忆的碎片,八大山人综合水墨、甲骨文大小篆造型形态生动变化,当然,改革开放激荡的变革时代下,毕加索、莫奈、基里科、罗斯科、丰塔那、保罗.克利的作品冲击力,像台缓速、憨厚的推土机碾压着女孩的视觉,以致稚嫩内心中激荡、亢奋、决志的混合力俨然澎湃,她的“画心”被点燃了,决定:长大了后,我也要当会画画的人!
痛苦的天空只为希望裁判
——567诗歌
排列规则与美的规则
一年365天当中,平均每天创作七至八个小时,当然这是据不完全统计。自江西景德镇艺术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她马不停蹄的创作着,由感官知觉的自觉性创作,趋向于更具抽象的、不确定性的艺术美的追求。在苦苦的探索和感悟中,她需要在摆脱和形成中挣扎。艺术家开悟需要一个豁然开朗的时机,她也不例外,作品需经过一个痛苦、挣扎的孕育、开悟期,以形成自己风格作品的表达、呈现。
英国文艺批评家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曾指出:“在某些时期,确实有一些艺术家或批评家曾经想方设法总结他们的艺术法则;然而关于那些法则、事实总是证明,低手、庸才试图循规蹈矩却一无所获,而艺术大师离经叛道却能获得一种前所问闻的新的和谐。”这位女艺术家也不例外,亦试图完成她儿童时代的梦想,闭上眼睛在置身万花筒般场景故事中,将具象场面从有趣的点色线剥离出来,形成自我抽象描绘的表演氛围中,加增幻影、迷离彩虹线,如此苦心运营绘画场景,直至许多“主义化、理论超表现主义”等观念功能,时不时在她的心中挣扎。既然艺术为视觉冲击、哲学思考、感情认同的产物,她以为:“每当我闭上眼睛,只有太阳的光照性所领至的世界中,凡是成为美好壮观的大千,让我享受美好所发生的美和爱。我要将这份美或至极的美表现在作品中,自觉的向世界传达善意。”进而关于创作的目的和本质,她强调“在向世界传达善意的同时,欲要发现有力量、有希望的视角,将自己的情绪状态升扬,以致体现只有艺术能给自己带来动力,或者以为艺术已经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正如饥饿欲食得到满足,而艺术区别饥渴的本能,更让人精神上产生正向的力量,由此感谢艺术魅力,它告诉我一个道理,我来地球上和地球一样,都是有使命命背负的。”
在艺术的排列规则与美的规则间,艺术家本人更着迷表达“当下的感觉、画面、朔造形式,更向严密广义的交流领域拓展。将晨起后那蓝天、飞鸟等景色都成为创作情绪的略动,感受美、引发视觉冲击力。最终形成自我的极乐世界,以更大的推动唯美主义所尊崇的纯粹情愫。”她在艺术形式上曾一度接受至上主义、波普主义思潮影响,但在刻苦繁重的创作劳苦之下,以直觉感官思辨的能动力,以摆脱所有主义所带来的拘束,但又不脱离以直觉展示色彩、线条表现方法的初衷,以更具硬度硬朗化的抽象意境,完成自我“带着镣铐跳舞”而又不失放飞个体风格的艺术呈现形态。
陶瓷艺术科班出身的她,不仅在布面油丙作品表现出色,更欲将体现材料主义的重要性,亦或许更多的采取书法意会和其他材料表达其艺术世界的美好憧憬。
回味,像深海的鱼,簇居而分散的魂
——567诗歌
佩之梦未来的行走
关于今后自身艺术创作发展方向问题,为诸多艺术家苦恼的事情。而她作为初熟女性艺术家,则更加注重自我精神状态的修为。关于自身艺术和生活上见蒂,她感怀到:不以规律的变化节奏而影响自我的艺术上的认识,关注自己探索的感觉,或因景生情、或即兴创作,在变化中寻找变化的自我,求得因变化得来的艺术原点。愉悦都是自己和作品受众均需要解决的相互关系。我相信,艺术的表达形式千变万化,而做好自己更需要冷观变化的导向实质,勿论生活、也勿论艺术上适应和发展制衡的技巧,这或许为艺术家的特有的本领。我更以为,艺术家除了持续良性的创作状态,而更应注意身体健康,以马拉松运动员的方式完成她的艺术使命。
蒋佩珊,90后萌芽中女性艺术家。近数十年如一日刻苦艺术创作。小学时代曾跳舞、跳操、中学时代参加三千米长跑。大学时代一度迷恋跳拉丁舞。因艺术观察敏锐的特点,被艺术同行笑喻为“外科医生”。她,偏瘦外形的模样,冷峻的双眼之中,似隐含珊瑚洁瑕透彻的硬朗,这无意中验证了佩珊之佩话题的本意。玉,良玉久琢,方成大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