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勤

1981 生于湖南
1997 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5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
2010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硕士,获文学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以文化构成方式追求高度——廖勤
· 2016年名家评论: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以文化构成方式追求高度——廖勤作品赏析>>

文 / 付京生(著名艺术评论家)


廖勤的作品,有清晰的文化归属感,他悲天悯人,历来注重重大主题性题材的创作与具有学术性的探索性的作品的研究与挖掘,其主题性绘画《路遇》、《茶马古道——滇藏路上的马帮》,气势恢宏,有振动人心的力量。不过,仅从廖勤的作品看,他应该一贯认为:主题性重大题材的绘画与学术性的绘画的探索,不仅需要思想性,更需要艺术性。譬如,《路遇》中主观性的灰调子与客观性的由医护人员组成的响亮的如流瀑般的白调子,其抽象形式美与画面主题的表达,就是最好的明证。

从《老者如鹤》、《楚女无言》、《供暖人》等肖像作品的“隼卯”式的造型结构看,廖勤接受的是全才式的培养。这些作品的造型手法表明,他在被生活触动或感动之时,他能够将近百年在中西汇中通多元发展的图像语言现象,归纳升格为隶属于自己的有精神特指的技法语言手法。而正是这种“隶属于自己的有精神特指的技法语言”,往往能展开一个开端性技法语言谱系——而且,重要的是,他还能让这“开端性技法语言谱系”航行在百年中国画发展汇集成的流向未来时空的大文化河流。譬如,他的《茶马古道——滇藏路上的马帮》,技法上,就有将百年浙美与百年央美中国画人物造型手法多元探索经验融为一炉而升格再造的文化内蕴于其中。

看到廖勤的课堂素描写生,感到震撼,“敦煌写佛”系列,同样令人感到震撼。由此(课堂素描写生与敦煌写佛系列),无疑可以肯定他的素描具有大师气质(因为廖勤建构了一个充满图像魅力的开创性谱系),因为,其强烈的个性、敏锐的感受力,以及鲜明的有比兴的、物我合一的、清晰的线性意识造型原则观照下的特定空间的体面结构表达显现,都使廖勤的素描意识与素描能力达到了突破既有素描样式与水平的地步。

廖勤的长卷《秘境无疆》,出场者皆是在社会人文历史烙印反映于所表现人物外在显现之关系语境,进行的有深刻潜台词的对人物内在世界的刻画。这是现实主义绘画在“新历史主义”创作观念关照下达到的一种高度。这种高度,表明立足于“文化构成”,廖勤在当代画家中已是翘楚。


长期以来,廖勤一直特别关注线性素描的教学与创作。他在自撰《为物问形》一文中说“中央美院……其学术环境造就美院人独特学风:技先艺后、人先画后。”由此,廖勤在文尾得出了“‘物’为天地造化,‘形’为我自心源”的可以简称为“外师中得”的结论。他的《秘境无疆》,就是这种“外师中得”观指导下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廖勤的《秘境无疆》,长卷创作,他因此留校,但至今仍在完善中,表现的是湘西、黔东南原生态少数民族生产劳作、民俗风情。廖勤说:“描绘当代西部,写照当代西部,表现的是人类学历史长河的延展,写照湘西、黔东南的少数民族如何繁衍生息、如何节庆拜祭,实质上是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某种给定。”画卷总长40米、高1.6米,卷一《男耕》、卷二《女织》、卷三《赶集》、卷四《节祭》。作品使用中国画线性素描的表现语言,通过探索单纯、朴实、诗性的“形调视界”,来追问中国本土的人文传统,并以此,放大且张扬出了中国文化中既有的那种厚德载物式的文化精神。

廖勤的《望京西去100000米——为供暖人塑像》,让人惊叹的不仅仅是线性素描的高度,而且,展卷读来,还能让人感动得渐渐泪眼模糊。从技术性看,光源的远近、强弱、角度与被表现对象呈现出的单纯、朴实、诗性的“形调视界”的关系,正是通过“线性素描”的中介,而还原为廖勤所追求的“有意味”的“再现性” 的“现实主义”形式语言表达语系。在这个意义上,《望京西去》拓展了“现实主义”形式语言表达的技法手法,并由此而建构了一个隶属于现实主义的开创性谱系。16世纪初,旨在“赞颂赋予艺术以生命”并防止其“遭受第二次死亡”,意大利人瓦萨里写了《名人传》,此书奠定了此后迄今现实主义艺术的历史观和判断现实主义艺术标准的基石,后来,以“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之名言著称于中国艺术界的俄国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中国人的抗日战争爆发后,其戏剧艺术理论体系被介绍进中国本土,在其理论体系影响下,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戏剧理论建设。自此,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绘画,实际上是参照瓦萨里的艺术观念和源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中国人自己的戏剧理论进行创作的。但是,以1985年为起点的“85美术思潮”以后,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绘画在解构主义思潮和新历史主义观的冲击下,陷入重围,进入困境。而解决这种困境,冲出重围,需要理性,更需要从理性回归感性。廖勤的《望京西去100000米——为供暖人塑像》,是感性的(正是这种感性,才能催人泪下),但从《望京西去》作图像分析,这种感性的获得,却是在廖勤以文化构成方式追求高度之中,而获得的。

由此,中央美术学院的“技先艺后、人先画后”,得到了一种崭新的“技术哲学”阐释。而也正是这种崭新的“技术哲学”观,使廖勤极为注重自己的多方面发展潜力的锻炼与提升。廖勤确实是有多方面发展潜力的画家。与《望京西去100000米——为供暖人塑像》不同,他的《蓝天白云—剃头记》,超越了他惯于表达的现实主义再现体系,进入了与布莱希特理论指向等量齐观的表现性世界,但深度不减。这正是他“极为注重自己的多方面发展潜力的锻炼与提升”的明证。

综上所述,廖勤的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为肖像,《老者如鹤》、《楚女无言》、《供暖人》,是他的肖像作品中的代表作;第二类为地域性风俗画,《转山》、《侗女》,均属于此类;第三类是主题性绘画,《路遇》、《茶马古道——滇藏路上的马帮》,是其代表作。通过对这三类作品的图像学分析,我们发现,廖勤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在现代时空回到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传统且由此追溯古希腊的人的力量的觉醒,同时,另一方面,他还立足现代时空,回到了会通道、释的宋学的“新儒家”传统,但更重要的是,廖勤最终还是在同时追求二者的基础上,重建了一体化的当下时代所需的中国画的视觉文化的语言表达系统——这是一种19世纪末20世纪初起步的隶属于新民族主义文化的一种“一体多元”的新传统,廖勤的有手法主旋的多样化作品,正是在对这个新传统谱系的“继承→拓展”之建构中,显示其特殊的价值的。

总之,廖勤工作于当代中国最高的美术学府,他技法基础系统而扎实,知识结构丰富而全面,而且,好学敏思,故而,有条件对这种“新传统”进行深层挖掘和拓展性建构。这是迄今仍需一两代人来共同完成的时代任务。廖勤的艺术生命,必将因此而显现出特殊的价值与意义——基于他现在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我们相信,他的现实人生,也必将因此大放光明而有特殊的借鉴价值与特殊的参照意义。                                              

2013年6月于北京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