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积寅
弟子刘亚璋,其师爷俞剑华(1895—1979)是南京艺术学院资深教授,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论界泰斗,著名艺术教育家和中国画家。我1962年中国画专业毕业后成了他的助教、关门弟子,从事中国画史论教学与研究和中国画创作。他曾对我说:“从事美术实践的人要关注理论修养;而从事美术理论研究的人要学会美术实践。否则,失去理论指导,创作水平上不去;缺少美术实践,写出来的文章隔靴挠痒,纸上谈兵。”因此,我当美术史论研究室主任时,创办了“美术史论专业”(今美术学系),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写、能画、能讲;我招收的中国画史论研究生,要看会不会画画,不会画的一般不招,特殊情况的入学后要补课。在我70周岁、从艺50周年时,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大型师生书画展,有18位博士弟子参展,他们都是有一定作为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型书画家,刘亚璋就是其中的一位。
刘亚璋,现为扬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系主任。1999年获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学位。工人物、山水,尤精山水。2000年入学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随我研究中国画论,以优异成绩获博士学位。他人品正,性格含蓄内敛,待人真诚,淡泊名利。除了教好学外,不是画画就是伏案读书著书立说,皆有建树。新世纪以来,出版著作《生命与自由——轮庄子思想对文人画理论的影响》、《中国山水画通鉴——院体别绪》、《艺术中的反叛》等,发表论文数十篇;绘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美展并获奖,且出版个人画册。
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必须立足于传统基础上的创新,那种否定传统、另起炉灶、走捷径、不下苦功夫、脱离现实,企图一夜就能成名的想法是行不通的。刘亚璋既是传统中国画的继承者,又是创新者。早在读大学本科和硕士期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潜心临摹和研习古今名迹,博采众长,为我创作所用。在攻读博士时,曾送我两幅他画的山水,颇有传统功力,将宋人丘壑、院体形具巧思、清初渐江、龚贤等文人画笔墨、气韵、情趣融为一体,得苍劲、古朴、典雅之美。2010年其作品《月落姑苏》在第二届中国山水画双年展上一举获得银奖,受到同道和观众的好评。
唐代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名言,为千古画家的座右铭,亚璋得其三昧,固然重视学习传统,更重视到真山真水中去写生,对景作画,他每到一处,首先将描写的对象山水、草木当着老师、朋友、知己在观察、感受中产生灵感激情,去“搜尽奇峰”,即生活中最美的最使画家感动的自然形象。以画树为例,“山行中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不入画者,前后亦然。”。“奇峰”要去搜才能获得,然后经过“打草稿”,置阵布势,剪裁,取舍加工,并运用相适应的笔墨技巧、艺术形式去塑造出比自然更美更感人的艺术形象。观其山水画写生稿,本身就是一副副完美的山水画创作。
他的写生山水,多采用中国画论“三远”法中的“平远”法,画面布局前、中景以四季树林、草木为主体,以河流、丘陵、原野、房屋、水榭、船只为衬景;远景为大山。一反过去以大山大水为主体的局面,给人以耳目一新。所作水墨清淡或略施淡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情写景、情景交融,神形皆备。一图一景,无一雷同,随意写来,不拘成法,自尔成局。远得其势,近得其质。笔以立其形质,神采生于用笔,笔笔是笔,笔笔非笔,毫无斧凿痕,直似画上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观者若身临其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也。他笔下的皖南写生,所写江南之景,皆不过平平之景,而画中清和岩逸之趣、缥缈灵变之机,乃是以平作画,平中见奇也。
转瞬间,亚璋已毕业十载。回忆起来,我犹记得他求学时认真刻苦,不懈钻研的情景。他一手拿文笔,一手拿画笔,取得今日的成绩也是必然。祝弟子亚璋在自己的创作科研道路上,坚持自我,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