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双月刊 2013年第6期作者:西沐
在中西方的艺术创作中,虽然抽象都有很深的文化传统,可当下人们更多地将其当作最为时尚化的一种元素。也许,子墨先生的这批创作,可以让观者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更多地去品味一位艺术家用生命滋养的一朵朵绽放的山花:朴实、独立、和谐、美好。
初识子墨先生,说实话,我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他与其绘画联系起来:一面是一位仙翁长者,一派儒家风范;一面是弥漫着抽象和极富色彩张力的当代性绘画。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了解的深入,我终于在“格”上找到了共同点:修养在绘画追求与做人的格调中,达成了惊人的一致,最为集中地表现在精神追求的高度,艺术表现的品格及陶养的宽厚,正如古人所说的“知行统一”。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共通之点,才使得子墨先生能够走出自己的时代局限与背景,应着时代的脉搏,展开了其充满创新精神与文化追求的当代性探索,并且以最大的守望与坚守精神,历经世俗洪流的冲蚀,仍是那么的执着、坚定与纯粹。一个将生命流淌在作品中的人,生命的力量就是时间赋予与承载的,是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子墨先生的绘画,使我们深切地体悟到因生命感悟而带给我们的缘于修养而呈现出的时代审美与表现,让我们看到,再直觉的艺术,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修养是一种共同的基础。
可能人们最想了解的是,子墨先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又成长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无论是个体的价值取向还是具体的历史环境,都与其作品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探究这种反差的背后,一是要关注其艺术思想变迁的轨迹。生于1936年的子墨先生,自幼迷恋绘事,从幼年的私塾学堂,到临摹《芥子园画谱》,一晃就是70多个年头,只是未入学院之门。可能正是这种游学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接触并拜学于诸位在美术史中已有定论的名家、大家。先生们的典故轶事与风度,加深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并确定了其高端的艺术追求与目标。子墨先生的艺术之路从古典入,后又崇尚印象派与表现主义,在他近乎一意孤行地追寻生命体验与精神体悟中,让其创造力在画面上一发而不可收。其绘画风格也走过了再现、表现与抽象的历程。著名艺术家杜大凯先生将子墨先生的艺术轨迹总结为三个阶段:印象派到表现主义再到抽象,可谓很是贴切。二是要关注子墨先生当代性探索与传统绘画间的共性问题。子墨先生常讲,他的创作常被五千年文明所缠绕,不能自拔,这也道出了其探索的思想主线。我们知道,绘画的抽象性是绘画艺术不断进化的一个基本的取向。中国传统绘画的核心理念就是写意,而这种写意又恰恰是以高度概括的抽象为基础。只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抽象与西方绘画抽象的逻辑起点有所不同。东方的抽象是从感性而起,在似与不似的运动过程中,追求理性的秩序,从而达到感性与理性的一致,知与行的统一,在我手写我心的“圣贤之心”的感召下,达成绘画的和谐,从而体现出东方文化的特有精神之美。而西方的抽象则是始自理性,先是建立在几何形态基础上的变形与抽象运作,并在这个过程中,追寻感性与直觉的召唤,用感性来平衡与填充理性的构架,最后在感性之中达成理性与共性的和谐。此所谓东西方艺术相通相融的画理基础。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抽象,都需要理性与感性在审美的过程中达成一个审美的秩序,从而让社会可认知,让大众理解,并最终在文化价值的向度上来得到评价。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子墨先生绘画的当代性探索始于对抽象艺术的感悟,是东方式的抽象。在当下人们过分热衷于写实与写真,热衷当代美人画恣毛毕现的大潮流中,在躁动的都市文化不断消解真正的艺术表现的时候,子墨先生的绘画为什么在今天又能走入人们因信息爆炸及审美离散化的视野中呢?这更多的可能是人们对子墨先生绘画的时代感及当代性的一种审美回应,对品格、空间及无限性的一种追求。在子墨先生的绘画中,当代不少智者可以找到自己的一片精神绿洲,没有暴力、没有狂野,也拒绝世俗的一方净土。
同时,我们也看到,子墨先生的绘画更多地为我们传递出一些具有学术价值的探索与研究信息:
1.有修养的感悟是子墨先生绘画语言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中华文明的文脉已深深地融入其血脉,这是他艺术的始点与源泉。中华文化雄浑的品格及知行统一的修为方式,亦深深植入其创作的理念及生活之中,这时,一门艺术,无论其如何表现,使用什么样的一种语言,呈现如何不同的绘画风格,其作品所呈现的正气、大气及崇尚光明之气则是一种正途大道。子墨先生的探索历经不同的艺术发展阶段,但是明确地展示了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所以我们讲,子墨先生的抽象绘画是有传统的,不是当下以创造为名的形形色色的涂鸦,这种传统传承更多地是源自文化精神层面的自觉。
2.子墨先生的艺术实践及人生经历表明,审美理想是艺术追求的根本动力,更是艺术品格高低的一个前提。审美理想是一个艺术家美学思想体系的集中表现。虽然还没有人去系统地研究与分析其美学思想体系,但其作品中所展现出的艺术品格、文化品位及和谐雅致、雄浑的绘画格调,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并不断聚向的取向,这也是子墨先生的绘画探索走得更高、更远的一个前提。艺术的可贵之处就是能通过不断地创造来强化自己的个性。子墨先生的创作,通过线面的结体在内敛中彰显张力,使人在对线面的解构中体验与对色彩视觉的感觉中,体悟文化内涵,感受审美体验。于是,他的绘画在解构视角传统的同时,着眼的不是再现,而是在感性的视觉与解构中寻找理性的秩序,在有修养的文化内涵的承载中,把空间梦幻、变形等向艺术的本体回归,表达与述说的是一种感悟与体验,不是一种真实,更多地是一种意象与意味。
3.审美经验的系统化与稳定性是艺术家长期实践与思考积累的结果。子墨先生的绘画风格及境界,是其宽泛而又厚实的审美经验的一种呈现。近古稀的他从印象派探索再到表现主义,最后跨入抽象绘画的高标境界,靠的是三点:一是文化传统的“童子功”。艺术的理想走得再远,也能找到文化之根,艺术也有思念的故乡。这种文脉使得子墨先生的绘画作品闪露出纯正的民族审美的格调与趣向;二是在创新冲动下的艺术胆识。对子墨先生来讲,创作就是一种刻意的特立独行的冒险,排除程式、惯性与规则,唯独需要坚守的是内心独特的追求与旺盛的创作激情。正是有了这种热情、激情与胆识,艺术探索才会在精神的旷野中近乎野蛮地生长、拓展,而不会止步于现实下物质世界中已经划定了的羊肠小道。子墨先生的绘画艺术更是一种“舍与得”的辩证艺术,不仅仅在生活中如此。三是对审美张力的把控。子墨先生的艺术之张力源自中西艺术理念方式、方法的冲撞、背离与融合的过程,而对这一过程的把控与在冲突中寻找和谐点无疑于是一场拿生命去进行艺术探险的体验。着眼现实讲究收益与付出的氛围中,往往被称之为不合时宜,正是这种探险的过程,使子墨先生在抽象中找到了中西艺术对接的张力,一种在修养整合中的、关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到和谐的驾驭之道,即关于东方式抽象与西方式抽象的一种个性化的水墨融合的成功探索。为此,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先生评价其作品说:有味道,大气、品格高,笔线与形体经合,颇有力度与趣味,且有文化内涵。可以说,子墨先生是用自身的修养与见识,正在打破中西抽象绘画的理念规则,整合既有的文化传统下所养成的抽象绘画的审美趣向。令人高兴的是,子墨先生正在向我们展示更多、更为宽广的探索空间与内容。
4.与科学认识需要观察不同,深入文化需要的是全身心的体悟。已入古稀之年的子墨先生正以一颗充满创造力的年轻人的心态去工作、去学习、去创造,没有体制的供养,又无码头的供奉,悄悄地隅于京城一角,用自己的执着拨亮中国文化精神之灯。他登高中国艺术之路靠的不是别的,靠的是经过文化启蒙后的一种文化自觉,用一颗赤子之心向世人展示民族文化应有的一种自信。子墨先生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前行。
我相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可以说是每一个知识人应有文化情怀,子墨先生则是用绘画的方式,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语言,更为积极、更为主动地去接近艺术的本体。艺术的本质是创造,艺术可以在创造的过程中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并在精神自由的状态中完成对自己的解放,从而获得全面发展。子墨先生的当代性探索,更多地应和了艺术发展的本来之要义。当不少当代艺术家还在追求艺术创作快感的时候,子墨先生的绘画已经走在了艺术精神的原野上,这使他找到了人性的力量、创造的力量,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创作激情,充满艺术活力与张力的作品使人相信,没有自由的状态,何来不羁的表现?
子墨先生对绘画当代性的深刻体悟,缘于其对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几近全神贯注的一种体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孕育文化自觉,有了文化自觉才会在文化启蒙与建设的过程中达成文化自信。子墨先生的绘画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精神之意蕴,恰恰是源于文化自觉的一种文化自信之光,因为绘画中没有政绩工程,有的只是燃烧生命,升华灵魂。
中国经济网 2012年03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