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明是一位不断在探求艺术奥秘的人,我和他认识已经近20年了,每次和他交流艺术问题,都发现他有不少新的体会和新的困惑。体会大致是读中外绘画经典大师后的感想和心得,困惑一般是由当前美术界不良风气和流行画风引起的烦恼。他常常想探究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而不得其解。不过,他是实践家,他从来没有停止过手头的“活”儿,他举办过个展,在一些重要的展览如北京国际双年展上,他常有作品展示。他的早期油画作品不仅显示出坚实的造型功力,而且还透露出一种灵气和有渴求变化的生气。他受过写实绘画的严格训练,但不满当前流行的千人一面的写实画风,他个人更感到不能自由表达思想和感情的压抑。“变”,几乎成了他多年来的口头禅,“怎样变”也成了他苦思冥想的问题。不过,他不但边画边思,边思出画,而且还迈开双脚到他熟悉的乡村,到劳动人民中去寻找答案,发掘新的绘画创作资源。
在李向明的本性中,交织着来自平民的平和气和一种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所谓平民的平和气,是说他了解普通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同情和尊重他们,也把自己视作他们当中的普通一员,没有一些艺术家以“特殊人”自居的趾高气扬。他以平常心和淡定的态度对待艺术创作和名利,对看不惯的事情表示一些怀疑,仅此而已。所谓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是指他对精英艺术的执着追求。他生活在富足的精英艺术世界里,享受着传统经典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给予的美感和深刻的哲学启迪。对他自己应该拥有的自由思考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是任何外在力量无法干预的。他的这种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艺术气质:坚守质朴、稚拙的审美趣味,追求富有探索精神的现代艺术创造。前者与人的生命本原密切相关,后者是当代哲学和美学承担的课题。两者有割不断的天然联系,现代艺术理论和实践已经反复论证了这样一个真理:来自生命本源的艺术冲动及其潜意识的艺术创造,如原始人、文明尚未充分开化的民族、儿童、未受过任何艺术训练的劳动者、精神病患者的“艺术”,是现代艺术语言变革中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非洲雕塑之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和马蒂斯的野兽主义,儿童艺术之对保罗.克利和米罗的创造,等等。当然,要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一是要善于发现,二是要善于创造性的发挥。善于发现在于艺术家的见识与视野,创造性的发挥在于艺术家的才智和修养。李向明一向有个好习惯,注意钻硏创新艺术思潮和流派的来龙去脉,探究其产生新与异之原理。中国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的各家各派如表现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等,是他反复硏究和作为自己创作参照的对象。由于储备和积蓄多了,他的艺术眼光和感觉也自然变得更加敏锐了。这时,他多年苦苦寻求的创新突破口也就自然地出现在他面前了。
看似偶然,他在自己的家乡河北农村“发现”了他从小就熟悉的“补丁”中蕴藏的美感,那些衣服上、被褥上、布袋上、各种装饰织物(如窗帘、挡布等)上面的“补丁”的美感是体量的、构成的、肌理的、色彩的,是一种手工技艺和文化,是劳苦妇女出于生活的需要倾注了自己心血的艺术创造。这种艺术创造虽然含有潜意识的因素,但也无可避免地记录了她们苦中求乐的心境,也展示了她们祖祖辈辈沉淀下来的审美意识。这些带有“补丁”的物体本身便具有艺术品的性质,但是要“发现”它们,必须要有“艺术的眼睛”。
2005年,李向明从河北农村搜集了大量有补丁的织物,经过清洗后作为艺术材料用于他的创作中,成为他绘画创作的资源。2008年,他创作了一组题名为“平民美学”的绘画作品,画面上的主要图象便是他从农村搜集的破旧织物。顾名思义,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些破旧织物曾经的拥有者—劳苦大众,并引发他关于“生活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的、人生的”思考。2009年,他将上百条带补丁的口袋充实后作为装置参加艺术展,这是一次很大胆的尝试,但他似乎没有往这个方向继续走下去,他仍迷恋于绘画创作和倾向于带有装置性的绘画创作,而不是纯粹的装置艺术。我思忖他之所以如此作为,是因为他的心灵深处有唯美主义的情结,他深受以点线面、色彩、空间、构成为基本元素的中外传统艺术的熏陶与感染而难以与之断绝情缘,他在绘画构成和色彩上有一般艺术家所不及的感觉和能力。他做装置艺术的动力来自于美的感动,而形式美感恰恰是现代装置艺术所回避与摒弃的。当李向明的思路转回以追求绘画性为主的表达方式时,在他面前展现出可以放开手脚施展艺术才智的广阔空间。
如果从李向明近年来作品的标题中抽取几个词汇作为“主题词”来概括他艺术追求的话,那便是“山乡”、“田野”、“故园”、“原始的构成”、“补丁”、“梦”、“唱挽”。凭他的艺术敏感和修养,他把实物(带有文化记忆的破旧织物)和绘画元素做种种组合,创造出一幅幅既有丰富艺术美感,又有哲学意义的画面。不论是色彩斑斓还是色彩单纯质朴的,它们都具有现代构成意味,也都具有强烈的抽象性。它们使我们想起一些西方现代主义画家马列维奇、康定斯基、蒙德里安、保罗・克利、米罗等人的创造,无疑李向明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了启发。但是,他的创造又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大师,那就是他立足于中国土壤和文化资源,寻找到了独特的艺术创造元素,也从中国艺术的意象说中吸收了营养。他作品中的抽象不同于西方的抽象主义,在点线面和色彩的组合中,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传统书法线条的韵味,不少作品甚至借鉴了传统山水画的构图。至于李向明依据的“平民美学”理念,以乡村破旧织物上的补丁作为艺术材料,更是在现代艺术史上少见的。可以说,他的艺术创作是平民美学与精英艺术的奇妙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