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LESSANDRO DEMMA 翻译 / 游毓珊
We are our memories,
我们是自己的记忆制造者,
we are this chimerical museum of inconstant shapes,
我们存在于无所定型的妄想博物馆,
this pile of broken mirrors.
这碎裂一地的镜子渣。
——Jorge Luis Borges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刘晓芳作品以记忆、时间、空间、梦想、现实为主轴,辅以故事情节编织交错而成。通过对现实镜像的反映解析,她娓娓道来关于人类如何存在着的故事。她的创作以个人经验、往事回忆和感知为起点,捕捉记忆与图像间绵延不绝又飘忽不定的关系,藉此重新定义图像的概念性结构;通过器材技法的运用,如数码SLR相机、电脑与扫描仪负片构建作品的叙事性。这种“知觉的剧坊”带领观者穿越时空,面对现今环境并且探索无穷的可能。
如同 Henri Bergson在物质与记忆中说的,“感知充满记忆,因为时间与感知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这也正是这位中国艺术家挖掘时间、空间、梦境与现实等题材的原因。“时间建立在由历史与记忆、现在与欲望这些微妙关系所建构的分分秒秒中”(Georges Didi - Huberman )。这位法国哲学和历史学家总结出刘晓芳艺术的巧妙之处,她的创作理念始于对童年如梦如幻的回忆以及在现实中的旅程——以“记得”系列为例,她创造了一个有些冰冷,但是感觉又强烈,且画面光洁锐利又充满丰富张力。
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是语言性、符号性与认知性的,她关注空间与图像间微妙且晦涩的关系。色彩描绘一层层关于半真实的符号、标记与讯息,空间中漂浮着飞机、物件、飞弹、灯泡和一位梦幻的女孩;摸索探寻着回忆的深处。她的思绪不受时间的限制,脆弱又虚无,游走在现实与残念之间,是个美丽而迷人的謎,盘旋于世界之间。刘晓芳的创作语言看似断续无规则,实际则是为观者创造一份迷幻的惊喜。以围绕空间、现实与虚幻、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与可能性为主的题材为观者带来视觉上细致但迷惑的挑战,使得观者必须在心理与生理上全神贯注,从而产生了莫大的喜爱;对观者而言是场意料之外的全新旅程。这位中国艺术家整理图像、符号和标志等种种激活生命的元素,梳理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且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中,一步步展现属于她自己的真实(引用Baudrillard的惯用语)。
刘晓芳创造了一个永不落幕的宇宙,记忆、时间、想象与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回忆和认知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个世界探讨实话与谎言、真实与虚幻的相同相异之处,并且创造某种“视觉效果”来诱惑、扰乱、吸引观者对作品的注意。在现今表面看似顽固坚硬但实际混乱疑惑的社会氛围中,刘晓芳探索了一个未知且微妙的领域;如同波兰社会学家和哲学家Zygmunt Bauman 提出的“液态生活”概念- “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依存于一个流动的、液态的现代社会中。生活有着不确定和不稳定的特性;社会本身没有办法维持既定的形态 。”
刘晓芳试着向观者展示另一种真实,一种时间顺序、地域位置不重要的真实,只纯粹的反映历史与存在感,借此阻止这个不断有着“新开端”与“仓促结尾”的循环。在她的作品中,图像、语言和思想都是扎根在生活中的亲密感与复杂性中,不可分离的。在探索存在意义的过程中,艺术家巧妙的萃取自然和人为技法、中国传统和全球潮流,用她的艺术语言展现二元性的冲突美感:真实/想象,意识/无意识,生成/衰退,有机/无机。 刘晓芳以时间和回忆为素材来建构一个浮光掠影,一个不可破解的图像迷宫,一场梦境和一份对未来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