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忠贤
1955 生于安徽宿州
2001 由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现居苏州,苏州科技大学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8 戏韵丹青*第二届水墨戏曲人物画八人展
2017 第二十二届全国版画展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9 江苏省美展
2009 十九届全国版画展提名奖
2006 安徽省人文社科艺术类三等奖
2004 第十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安徽省美展二等奖
2003 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
2002 第十六届全国版画展银奖
2000 第十五届全国版画展银奖
1999 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安徽省美展二等奖
1997 全国首届人物画展
1994 第八届全国美展
1993 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银奖
1992 全国首届中国画展
1989 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得安徽省二等奖
1985 全国青年画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以画入戏 日涉成趣——趣说马忠
· 闲适淡逸 情韵悠长---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闲适淡逸 情韵悠长-----马忠贤写意画评析>>

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中,文人士大夫往往把“ 游于艺”作为一种理想的为艺态度,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于随性自然的创作观的充分肯定。当然,画家的创作还需要“练心”和“炼意”的积练工夫。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准确地捕捉并把握住不同的意趣和情韵,增强对形象的提炼和概括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结合的特殊感受,表现出画家深邃的构思、深婉的意境和动人的情致。这样的作品才能耐人寻味、感人至深,产生持久的艺术感染力。读马忠贤先生的中国画写意小品画便能给人丰富的感受。

马忠贤先生善于把生活中精微的细节描绘得自然、随意、轻松、闲适,画面上洋溢着诗情。我想如果不是画家对自然、生活、人情、世态等,有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会,是很难有如此充分地“流美”于笔下的艺术形象的。他的画像一首诗无韵的散文诗,形象明晰,情感深挚,格律自由,语言素雅,却能动人心旌,在率意,随性的小品中融入了多样的人生感受。在他的另外一些作品中,能让人品味出还一种淡淡的生命感伤和人生意绪,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况味,给人回味和思索的广阔空间。
 
马忠贤先生作画勤奋,多年来从未停止过对绘画的学习和探索。他经常思考艺术相关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绘画创作的内容方面,更多的是绘画的图式和精神方面。由于他具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和直觉判断力,加上他精湛的技法,因此,他的画风多变,佳作迭出。
 
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马忠贤先生的作品中经常有历史情结和英雄主义的基调。例如,在他创作于1989年的作品《远古的幽灵在呼唤》中,画面中人物形象采用意象的表现手法,把一个个山岭般的身躯纵横组合成坚强的“铜墙铁壁”,形成一种排山倒海的雄健气势,体现出志士们同仇敌忾的决心和众志成城的意志。人物大无畏的精神和誓死报国的壮行,铸成一座中华民族的精神丰碑。作品高扬一种浪漫的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充满了豪健的美,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创作于1985年的《三顾茅庐》和《鸿门宴》(1992年)中,画家则运用了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同时还借鉴了画像石的造型和装饰的风格,使画面具有朴拙的意味和幽深的气息。在作品《徽乡遗韵》(1993年)中,画家开始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审视,画面通过深蓝色的基调,冰冷牌坊建筑,营造出一种压抑、凄美和悲凉的艺术氛围,给人以挥之不去的幽怨和不尽的沧桑之感,引人进入一个发人深省的历史和社会情境中。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马忠贤先生的绘画风格进入了多变期。这是时他的历史题材的作品渐渐减少。更多的是清新淡逸的风俗小品画和意味隽永的戏剧小品画。
 
马忠贤先生的乡土气息浓厚的山野小景如《蒙山小景》、《话秋图》、《金秋》、《秋车图》、《深山高秋》等作品,可以见出画家对乡土的深情。这些作品多以画家故乡的农村生活为背景,用轻松随意的笔法,描绘了一幅幅农家劳作、闲谈、休息、娱乐等不同的生活场景,表现了画家对乡村生活与民风民俗的熟悉和喜爱,流露出画家对家乡淳朴民风的眷恋和深情。马忠贤先生在另一组写意画作品,如《荷塘秋色》、《秋郊听琴》、《霜叶红于二月花》、《后园听小曲》和《踏秋》等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秋日凭栏送目的女子凝眸处的那份闲愁和感伤;在看似萧散闲适的高士中,却带着苦闷心绪,传达给人是一种落寞和孤独之感,易于引发人以多重人生感慨的心理回应; 在《兰花花》、《采葵》、《采莲》、《秋云》等作品中又洋溢着一种清纯、欢快、明朗和健康的气息;在《故乡小夜曲》、《皇陵故道听花鼓》等作品中,画家借鉴了原始美术和民间美术的一些表现手法,同时运用画面的分割和物象的变形等技法处理,加上古雅的设色,表现了一个意味悠长的艺术空间,给人以时空错位的感觉。作品弥漫着一种思古幽情和历史印痕,集中表现了故乡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马忠贤先生的戏剧小品和《中国戏》等系列作品,则是他对传统艺术的另一种诠释,表现画家对戏曲百态与历史文化的一种把玩和品味。这些题材多样、形式多变的作品,足以传达出画家对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丰富人生感受。
 
马忠贤先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一方面来自他对传统的继承创新上,同时也来他对现代中国画的认识和把握上。他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受到吴山明、刘国辉等名家的影响,加上他的勤奋和良好的艺术感悟力,故而能融合南北画风之长,有能充分融入自我意趣和才思,故能创作出这些意境清新、色彩淡雅、笔法松灵 、气韵浑成的优秀作品。
 
马忠贤先生画面的题辞也是颇具特色的。他的部分作品的题辞,如从《皇陵故道听花鼓》、《棋》、《乐》等作品,把文字与画面交相呼应,文字繁简之一,成为画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机的衬托了画面,还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显的新颖别致,增添了画面的古意和诗情。他很多作品中的云等形象,也多是意象化、符号化的,却有朴拙意趣和别样韵味。
 
马忠贤先生深知,作为一名优秀的画家,不仅要有娴熟的技法功底,还要对作品形象的精神和文化内蕴的开掘能力。因此,他的写意人物画,不仅表现了对人物形象的处理,更表现在对人物存在特定环境或时代境遇下的性格和心理的刻画和塑造上。他的写意小品画的笔法或挺拔、或柔润、或轻快、或舒缓,皆自由灵动,墨与色的变化自然而微妙,充分显示出画家的绘画修养。马忠贤先生的作品既有民间美术中朴拙自然的装饰意趣,也善于发挥文人画灵动洒脱的写意笔调和萧散淡泊的精神意象。他的部分作品中还有现代绘画中构成因素的融入,画面运用肌理、渍染等综合法。他近期的作品不以气势或工致取胜,而以闲适和淡逸见长。善于在写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笔墨的丰富表现力,极尽变化之能事,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画面充溢着隽雅之气,充分展示了画家探索的空间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集》中说:“境界已熟,心手已应,方能纵横中度,左右逢源”。马忠贤先生静观自然,感悟人生,深味自然与人的某种和谐关系,并把这种关系提升到艺术的高度,其作品能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因此,他的作品易于引发人们普遍的美感回应。而在他闲适淡逸的画面背后,我们不难体会到画家对宁静、平淡、淳朴之境的向往,感知到他的那颗平常之心和淡泊的情怀。而这种境界正是与当今的和谐社会和现代文明所相适应的理想的生命态度和生存状态。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从这个角度理解马忠贤先生笔下的垂钓或听曲的高士,凭栏送目的淑女等形象时,不能简单理解为某些具体人物形象或状态的自然再现,而应视为画家对上述某种人生境界的一种符号象征和观念的表达。
对自然美和人文美的关注,对传统文化的体悟,都加重了马忠贤先生作品的文化含量也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品格。在更多的画家注重市场效益和艺术日趋商品化的今天,马忠贤正是用这种闲适而超逸创作心态,表述着艺术和人生应有的恰适状态。他以闲适超脱之心和萧散简远的画风,拉近了现实与艺术的距离。充分体现出一位执著为艺者对中国画的坚持与守望,实现着自己游心艺术的精神追求。 
 
    作者简介:程波涛,文学博士,安徽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美术史论与美术教育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