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宪庭(著名艺术批评家)
你本身是一个公众人物,以关注公共事件作为一个起点,用你的身体将公众的目光吸引到公共事件上,这个很重要。我更相信这个作品发生变化的不仅仅是艺术家一直在沿着自己的思路,完全和这个社会没有关系。你在介入社会的过程中,社会也在改造你,使你的作品语言发生变化。从《景.观》变化到社会事件,这个转变是非常有创造性的。
——摘自《在宋庄与老栗的一次闲聊》
鲍昆(著名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他面对的事件也正好是我们近年来所遭遇的一个接一个的不幸。这些社会舆论热点的新闻事件,区志航都以自己的身体面对了,意义也因此渐渐浮现。区志航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他完全明白自己干的是什么,他强调自己的责任。
——摘自色影无忌网《区志航为什么得奖?》
顾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著名影像评论家)
每当有耸动视听的社会新闻发生的时候,他就来到现场,以闪电般的速度脱掉衣服,裸露全身,在这里,对着这样的场景做俯卧撑,然后迅速地拍下照片。这样的一种开放性的作品,在我看来会觉得有意义,他以这样一种“不逊”的裸露姿态,希望对权力对于社会,对于公民的一种傲慢和怠慢,给出一种抗议。他同时也希望,这些社会景观,这些社会新闻发生地背后的这些景象,像他主动裸露的身体一样,有真相被裸露出来了。他的身体行为,我认为直接的就是一种个人表达。
——摘自艺术国际网《顾铮郑州讲“身体”》
舒勇(著名当代艺术家、佛罗伦萨双年展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区志航的《那一刻》所揭示事件的外在景观或者说事发现场貌似朴实平静,背后却潜藏着各种社会力量的涌动与博弈。而且,通过《那一刻》系列将那么多的重大社会事件聚合在一起时,一定会形成一个波澜壮阔、不断成长的社会景观。透过这个波澜壮阔新的社会景观,可以很微妙、有具体指向的感知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这涉及到政治、经济、体制、法律、网络、个人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从历史的长河看,当下的变化是一个稍纵即逝的过程,如果不去关注和发现,很可能被湮没,这些最鲜活的历史切片和社会景观正是通过《那一刻》得以清晰的彰显,就像开启了一扇窗,让人们重新挖掘和思考历史,更完整的感知和触摸到整个社会肌体。“区式俯卧撑”正是一条整合各种重大社会事件的线索。
在世界艺术史上,艺术家用身体、包括自己的身体为媒介表达观念的不少,但像区志航这样非常鲜明、符号化和格式化,甚至将终身去做一件事的还很少,不能不说需要一个极度虚妄的自信和坚定。而在充满矛盾的、非常私密与非常公共的转换过程中完成作品的创作,这也是区志航作品的张力所在,仅仅靠运气不可能让他的作品如此受关注。社会如同人,可以犯错,但不能老犯同样的错误。《那一刻》中有不和谐或批判性的地方,我看到了区志航在用这种方式见证和批判的同时,其实也在建设和塑造这个社会。
——摘自舒勇与区志航的对话《从<景·观>到<那一刻>》
李正天(艺术哲人)
可能是由于自己天性迷恋哲学,所以,看区志航的作品会有我的方式和角度。我想到两个问题,我觉得这个社会伪道德太多,假道学家太多,人们很不愿意面对真相。为了今天的研讨会,我做了一点肤浅的民意测验。我问过别人,你看过有一个作品叫“俯卧撑”吗?你讲的是区志航的“俯卧撑”?我说是,你有什么看法?哪里有重要的事情,哪里就有他赤裸裸的面对。我听了不止一个人这样讲,基本上是不同的语言讲了同样一句话。你如此面对等于让人们重视这些件事。我觉得这个评价,尽管每个人讲得不一样,都是对你作品很大的肯定,真的很不容易!
——摘自《“俯卧撑”学术研讨会》
冯原(中山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
区志航的作品似乎不太容易归类到美术学院哪一个科系,恰恰说明了他的作品脱离了原来对艺术品、艺术创作传统的归类体系。我认为应该放在当代艺术的框架里面,可以看成是基于媒介传播的艺术。仔细观看区志航的作品,确实隐含着唤起公众和媒介的关注,并创造正面价值这两个因素。
——摘自《“俯卧撑”学术研讨会》
樊林 (批评家、策展人)
“俯卧撑”以身体的存在讲述与身体无关的事情,将社会目光导向社会本身。它展示了一种感觉得到的激烈的思考,一种与主题格斗的感觉。这是一种新的艺术的震撼。
——摘自“与区志航的对话”
李楠(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策展人)
“区式俯卧撑”在诸多方面都突破了艺术与摄影的瓶颈与困囿,它本身已经成为一个与新闻公共事件平行存在的标志性符号。人们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与公民社会的愿景下期待着“俯卧撑”,如同期待一次自己的发声。作为公众意见的个人化书写,“俯卧撑”已不是一个人的作品,我以为它传播、裂变、成长的经验本身,更具有当代性。因此,我更愿意将“区式俯卧撑”指向这样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如何厘清社会进程与艺术表达之间的关系,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正向推动、最终使当代艺术在对现实社会的发问与干预中焕发真正的力量?
——摘自其《影响:中国当代摄影精神交往录》
那日松(著名策展人,映画廊艺术总监)
毋庸置疑,区志航的“俯卧撑”摄影作品《那一刻》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一个重要的“符号”,不管你相信还是质疑,如果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你的作品不与中国当下的现实社会发生关系,你的作品如何被称为“当代艺术”?那么从这个角度看,区志航的《那一刻》就是纯粹的“当代”。在《那一刻》中读懂中国,区志航用自己的“身体”影像联接出一片中国荒诞的现实景观,从这个角度说,区志航的摄影又是真正的“当代纪实”。
——摘自《策展人的话》
蔡萌(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部策展人、博士)
我理解这个“俯卧撑”有两点:首先,它是一种介入,是对于一个事件的现场或者一个案发现场的介入;而持久介入之后就会变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既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行为”,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一种摄影行为,因为作品与摄影有关。我觉得这特别有意义,找到了一个问题的切入点,是带有问题意识的介入,这本身是非常主观化的一种方式。区志航似乎找到了一种带有批判精神和批判性的方式去介入社会,很明确地指向社会问题,呈现社会的景观。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核心价值的传播和它的有效性,对当下现实生活、现实社会有效的批判性,可能这就是它跟历史影像最大的一个区别。能够对今天对当下社会产生效果,这种时效性是最重要的。
——摘自雅昌艺术网《区志航:用“区氏裸体”向现实发问》
阎绍尧(高级工程师)
赤裸裸冷看世界,力兮兮撑向未来。
——《俯卧撑,在!》观展留言
哈里·伯顿 Harry Borden(第53届荷赛来自英国的评委)
我认为他的参赛作品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种变化。很明显,这些照片不属于纪实摄影,但是却相当引人入胜,让我们有一种模棱两可而怪异的感觉。这些图像很有力量,因此通过了一轮接一轮的评比。在评审后期,我们读了照片的说明文字,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雄心勃勃的项目。
——摘自《答环球时报记者问》
奥利维耶·劳亨Olivier Laurent(《时代周刊》编辑)
之前还没发现通过艺术方式系统介入新闻事件的艺术家;“俯卧撑”发现了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些问题;既介入新闻事件但又不是新闻摄影的“俯卧撑”让人耳目一新。
——引自《2016休斯顿国际摄影双年展·专家见面会》
姜汤(知名作家、著名媒体人、联合国和平使者奖得主)
区志航现在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自媒体艺术家,他用非常特殊的方式见证着具有经典意义的历史事件。这种方式在信息爆炸、人们总是容易遗忘的时代给了人们另一种深刻,这就使其在历史记录中有着非常特殊的立体的份量。他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拓宽了艺术创作的路径,并且因直接介入到事件的主场中去,这使作品有了更强的张力。他这样创作,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内心充满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而这是艺术创作最珍贵的东西。
这是一种传媒革命,是充满话题发酵的创新。这种媒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的“最坦诚的自媒体”,这样的媒体岀现在当今这个充满伪装、谎言和无耻的时代,其意义非凡。这种坦诚为当代艺术和文化拓开了很大的空间,让人从另一种维度去了解和认识世界。这种赤裸裸的报道方式尽管简洁,但相关事件在“俯卧撑”的牵引下会再次被人关注,从而更容易令人铭记。媒体传播的最高境界通过真实触动人心,他无所畏惧坚持的就是在用真实打动更多的人。为此,相信一切有此价值观的人都会和今天的我一样,对他表示衷心的致意!他的坚持能改变的不会只是我一个人,而是这个迫切需要改变的世界。
——摘自姜汤微信《他用“俯卧撑”见证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