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永杰
1968 出生于山东东明
1990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
1991 研修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北京,职业画家
主要个展
2022 心无旁骛——庞永杰个展,维格列画廊,深圳,中国
2019 锦囊妙计——庞永杰个展,山水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8 生活有爱,台湾涵碧楼,台湾,中国
2016 IntimateEmbraces,FabrikGallery,香港,中国
2016 异象——庞永杰个展,ArtCN画廊,上海,中国
2015 FabrikGallery个展,香港,中国
主要联展
2018 知白守墨——庞永杰、姚剑峰双人展,保加利亚
2017 心象无尘,纽约,美国
2017 香港亚洲当代艺术展,香港,中国
2016 当代艺术展,FabrikGallery,新加坡
2013 庞永杰、王小慧联展,普罗姆画廊,慕尼黑,德国
2009 宗教在中国,FrederiekeTaylorGallery,纽约,美国
2009 中国当代美术推介展,JanVanDerTogt美术馆,阿姆斯特丹,荷兰
2008 桥——艺术博览会,硕华画廊,纽约,美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建构之维 ——通往神圣之门
相关评论 更多
·  庞永杰禅心画神
· 永杰的画和人
·  臃肿的填充
· 具体关系中的存在
·  风情,诗意与状态-关于庞永杰
· 对当代家园的一种中式解读 ──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臃肿的填充>>

杨卫 

  
人的审美方式总是随着时代的心理在不断变化,往往此时的标准,彼时却成了反衬。比如像我小时候看到的“年青哥哥”们穿着军装,带着绿帽,会被捧为时尚潮流,而到了我成熟以后的今天,这些却均已被视为了老土的形象。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改变常常使人感叹,真正是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带来了境迁,也带来了认识的不断变化。 
看庞永杰的艺术作品,总能让我想到过去。这不仅因为他的作品近乎于抽象,在表现手法上吸取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成分;更在于他画面的造型,从形态上接近于盛唐时期的人物画风格。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庞永杰有意识的一种追求,但我知道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庞永杰跟某些喜欢冲锋陷阵的前卫艺术家在性格上有一些不同,不同之处就在于他性格的内敛。我们常说性格注定命运,其实是性格注定了喜好,而喜好才促使了对于命运的不同认识与追求。性格内向的人更容易沉溺于往事,当然也更喜欢挖掘于历史的形象。这是性格导致的喜好,也是喜好成就的一种性格。不过,在此我不是要来论述庞永杰的性格,而是分析他的艺术,所以不必在他性格上扯得太开,尽管他的作品跟他性格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我们面对作品时看得最多的还是作品的表意,以及这种表意与艺术史和社会史所构成的关系。 
我前面既然已经说了,庞永杰的艺术作品接近于盛唐时期的人物画风格,那么,我想就有必要先来勾勒一番盛唐时期人物画的特点及其成长背景。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这不仅因为唐朝在分裂的基础上重新实现了大一统的局面,由此而增强了国力;更在于它的开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某种意义上,由汉朝引申出来的“天下观”到了唐代才真正得以实现。这种大气的局面必然会影响到时代的审美心理,我们暂且不论唐诗所表现出来的气度,单只说那个时代的绘画,恐怕除了今天,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那时候开放。从现存的一些唐朝人物画卷中我们能感受到那种不同,比如妇女开始裸露出脖子以下的部位等等。这些都传递着一些解放的气息,尤其是对妇女肥胖的推崇,以臃肿为美的标准,迥别于其它历史朝代的艺术作品中文人清苦惆怅的形象,都无不表明了那个时代安泰舒适的富足与盛况。 
南宋以后,国力开始衰微,呈现出日弱而下之势,汉唐的盛况从此不复存在。这个巨大的遗憾,更使汉唐变为某个象征,成了后世的文人士子们不断追忆的对象。这也就是所谓“汉唐情结”的由来。中国历史上的屡次振兴几乎都是追逐着这样一个情结,包括“五四”运动,尽管是从西方拿来“赛先生”和“德先生”,但在自强救国的情怀深处蕴藏的却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汉唐情结”。事实上, 80 年代的“新潮美术”,以思想解放为旗帜,以推陈出新为目的,也曾有过这样一个情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栗宪庭 80 年提出的“大灵魂”概念。这个“大灵魂”概念以汉唐之气为理论基础,成为“新潮美术”的价值支撑,也直接促进了 80 年代艺术思想的繁荣。 
庞永杰的艺术追溯了这样一个盛景繁华的背景,精神的源流是 80 年代。正如他对形式的探索,将东方的写意与西方的表现相结合,带有明显的 80 年代艺术特征一样。这种注意于形式意味的探索,正是现代艺术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艺术从过去的文学叙事中独立出来,自成章法的开始。 80 年代的“新潮美术”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原素,特点就在于实验各种各样的新颖样式。通过这种实验,“新潮美术”才由此脱离了政治的禁锢,走向了真正独立的审美文化。 
庞永杰出生在 60 年代末, 80 年代正值学生阶段,尽管作为学生,他没有参与到 80 年代的文化潮流当中,但也耳濡目染、深受了那个时代的影响。在我跟他后来的交往中,接触到他的不少朋友,其中大都是 80 年代活跃的“新潮美术家”。由此可见,庞永杰跟那个时代已经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这种跟历史的结缘,使庞永杰的艺术具有了某种回头看的色彩,从而区别于 90 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社会批判潮流,自成了文化追忆的一脉。 
90 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与 80 年代有一个明显不同,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它的社会学转向。这种转向以对现实批评的强化,重新抹平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其次就是对崇高意识的逃避。这个逃避更使原来的文化建构变成了社会解构,从而导致了泼皮、调侃之风的盛行。庞永杰身处在这样一个文化旋涡当中,可他的性格又使他无法接受这样的一个文化现实。所以,他有过郁闷,也有过苦恼。这其实都可以从他早期的作品中看出痕迹。比如他早期的作品颜色都比较灰暗,笔触也很杂乱。这些均反映出了庞永杰当时的一些情绪,即希望对那个时代有所超越,却又看不到光明的前景。 
庞永杰在艺术上的成熟应该是 2000 年前后,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时,正是他迈向而立之年的开始。这似乎成为了一个契机,使他能够借着这个新的时代气象在人生而立的时候重新打开自我,释放出长久压抑的心声。他的艺术正是在这个转折点上慢慢剔除了一些焦躁情绪,开始走向简化,并逐渐浑厚。与此同时,我所说的盛唐时期的那种人物画风格被撷取到他的画面,并抽象化地转换成了一个个美丽的载体与欢愉的寓言。由此,我看到了庞永杰在艺术上的成熟,其标志就在于他对自我的确认,已经由原来 80 年代的文化影响,逐渐走向了历史的纵深。 
这无疑是一种柳暗花明的敞开,敞开之后所获得的不仅是一种宽广的心境,更有一种全新的历史发现。这个发现即是我前面所说的那个“汉唐情结”。正是因为在人生最为关键的时刻,庞永杰捕捉到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情绪,才使他的艺术在形式夸张的背后具有了精神愉悦与灵魂激荡的内容。而通过这样一些内容的填充,庞永杰的艺术才由臃肿的形式转换成了精神的线索,使我们能够借着他的艺术样式去重新追忆起久逝的汉唐之风,从而与今天中国走向世界的富强之梦形成某种历史性的连接。 
  
2006 年 2 月 6 日于通州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