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万英的作品描绘的主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身边的人物、周边的景物、记忆中储存的人和事。
早些年,乔万英主要是画风景。他几乎画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不是田间河滩,便是村舍院落,或烈日当空,或夕阳西下,或明月高悬,或幽幽夜色·······总之都是周边的景;后来,他又兼话人物,画父母、画叔伯兄弟、画儿女,总之都是身边的人。再后来,乔万英的绘画主题又有所扩展,但不是向外扩展,而是向内扩展,是将视点转向自己的经历、记忆、以及内心的经验,借助或清晰或模糊的记忆回到儿时种种有趣的经历。那些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同电影镜头一幕幕呈现在他的眼前,那些早已逝去的人物又清晰地浮现于脑际。于是,他就凭着这一个个幻想来构造画面。这些凭借经验和记忆展开的画面,带着往日的岁月、童年欢乐和青春的忧伤。
也留下那个特定时代的印记和痕迹,这是一种调动了内心资源的心灵活动,也是一种怀旧的情绪中展开的心灵创造,是乔万英对自我经历的重新检视,也是把自身经验和记忆作为绘画资源的不断开掘。乔万英这组画多为大幅面,画中出现的人物、场景、情节并无决然的逻辑关系,多为不期然的意识流动,以并置的方式在平面中展开,不强调空间关系,也不还原为实际的色彩关系,它们大多被处理在偏暖的暗色调之中,有一种感怀岁月流逝,咀嚼人生况味的复杂情感,感伤中带着欣慰,悲情中不乏释怀。当画家随着思绪的流淌进入往日特定情境之时,不禁悲从中来。当他的创作冲动最终凝固于画面时,随之而来的又是欣慰与释怀。
和画风景写生不同,乔万英为完成这些大幅面作品从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都做了不少新的尝试,但他并没有过多的陷入制作,依然保持并强化了大笔挥洒的表现性特征和带着土腥味的乡野气息。这是他作品中呈现出来的特有的气质,也是其艺术的价值所在。
乔万英本人在他所在的山西晋中地区已经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管理着几百号人的施工单位,每天都要处理大大小小的工程上的事务。很难想象他何以能抽出这么多时间来画这么多的画、这么大的画,这里选出来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乔万英对艺术的执着再次让我感到艺术本身的魅力,感到艺术实在是痴迷者的事业。一个人一旦对艺术处于迷狂状态,必将终身相许。如果是业外人士,他将会突然改道,归属到艺术中来。这种唐突之举,如鬼使神差,可以没有任何理由,也顾不得别人说三道四。历史上这种先例屡见不鲜,最著名的莫过于高更,他突然放弃一份收入颇丰的证券经纪人的工作离家出走,亲友们一致断定他是和某个女人私奔,岂不知他是爱上了艺术。
乔万英没有出走,他不想离开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他的艺术就像他画的那些向日葵,离不开这块土壤,他的艺术就在这块土壤上“土生土长”。他虽然不是一个职业艺术家,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才不像那些科班出身的画家有一种职业感乃至使命感,他对艺术的痴迷源于他的热爱。但他只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嗜好,是一种由自己的生命
和生活滋生出来的东西,他不需要靠画画来生存,这反倒使他能够在很纯粹的意义上从事艺术的创造。
乔万英还是一个虔诚的佛家子弟,这不仅使他能够对人诚信友善,也使他能够离开俗人俗事进入形而上的思考。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这些人类的终极命题常常成为他与你交流的话题。这个出生于农村,至今依恋乡土,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却把挣来的大把的钱拿来做慈善的人;这个至今冒着“土气”的“乡镇企业家”,却是一个热衷于作曲填词、画画唱歌的狂热“文艺青年”。
这个曾到中央美院进修,又拜音乐学院的美声教授为师,曾经登堂入室中国美术馆,还扬言要做交响乐的“艺术狂人”,今天又来到了798悦美术馆办展。这本画集这是为这个展览提供一个“副本”,是那些没有机会看到展览的人从中一睹他的艺术风采。
——贾方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