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底谓(哲学家) ⋯
法国巴黎歌剧院画廊委托美术史学家、策展人格里保达来到上海, 登门著名油画家任丽君的画室,兴致勃勃地打算收藏她的油画作品,是怎样的魅力,令这家在世界各地设有七个分支机构的法国画廊,对任丽君的作品如此青睐,这只有将任丽君如何造就比兴主义画风的内幕揭开后,才能找到答案。
……
任丽君从写实的主题创作过渡到具有个人绘画特色的探索中,多年来阅读大量中国古代和西方近现代绘画史(及各种画册)后,任丽君没搞“拿来主义”,而是通过对写实形象的夸张简化处理,隐喻表现某种精神内涵。1986年她以云南傣族妇女打谷场的温馨场面为题材,将金黄暖心的谷场淡化处理,三位傣家妇女手持扬谷的木掀,心满意足环视又一个丰收时刻。她放弃传统的具像体积和细节刻划,以夸张的团块弧线状营造出传神的重量感。把所有的形态动向线引向四方,人物的视线被安排成面向各方,隐喻着妇女开放的精神面貌和追求幸福的张力。她说:“妇女要彻底解放,活出自己的魅力,必须有母亲一样的善良,必须有才华,必须有力量!”因而,她没有把妇女勾勒成丁绍光笔下那种纤细娇嫩的形象,而是以云冈石窟大佛粗壮有力的肩膀赋予女性无畏的力量,使她们成为膀大腰圆,充满自信的化身。而圆润流畅的形体、华丽悦目的裙围和慈眉善目的脸庞,依然将女性的温柔腼腆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精心修饰的夸张手法,表现画家“女子当自强”的内心述求,令观众眼睛一亮的同时,也重重地撞击了读者的心灵!
在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本质驾驭之后,任丽君的绘画可谓闯入了必然世界。她善于灵敏地抓住创作契机,没有无法驾驭的形式!然而,在任丽君心里,却仍有一扇无从推开的门扉,使自己不知阳光所在。
本世纪初,任丽君再次来到云南考察。18年前她初次深入云南时,渴望解决的是内容与形式的问题,如今她渴望求得的则是打开通往黎明门扉的钥匙。玉龙雪山北端的牦牛坪,丘陵起伏,阳光从飘浮的云朵间穿过,洒落在苍茫的山野上,时明时暗,一派自由祥和景象!而这样的情形,同样出现在西双版纳茂密丛林的深处!任丽君忽然意识到,她寻求的那扇“门扉”,正是“自由”二字!即突破现实形象与绘画技法的客观局限,自由摆布光影色彩的艺术效应!她感到:“走出具象与抽象的束缚,追求光斑在画面的自由跳跃,让色彩踴动.更灿烂,使内涵更加接地气,在创造艺术形式美的同时,令作品的绘画性饱含‘精神自由’的感染力。”这是大自然生机勃勃的外在力量,在向她的内心发出呼唤!很快,那些令读者兴起联想“自由”的光斑,便越来越自如地闪烁在了《十月》《橄榄坝姐妹》《午后》等一系列大型创作上。2013年的《兰花丛林姐妹》2017《葡萄熟了》,更是将“自由”的精神,延伸到了笔法形态、造型错落等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任丽君独到的“比兴主义”画风!
“比兴”原本是古典诗学中特指“比喻”和“兴起联想”的手法。而在任丽君的造型艺术探索中,被成功展示在了画布上。难怪所有观赏过任丽君作品的人,皆有强烈的“诗韵”感。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理想之所以有生气,就在于所要表现的那种心灵性的基本意蕴,是通过外在现象的一切个别方面而完全体现出来的。”任丽君捕捉到了“自强”、“自由”等理念的“外在现象”,并通过它们向读者传达出生命不息的理想,从而构筑起了视觉艺术史上不曾有过的“比兴主义”效应,无疑对造型艺术走向未来,开启了一扇光明的门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