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龙

1978 出生于山东潍坊
2003 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
2007 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班
2012 毕业于文化部全国画院专业画家高级研修班
现居山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画院专职画家,首都博物馆画院.中国水墨画院院聘画家,山东画院青年画院副院长,山东美协中国画人物画艺委会副秘书长,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青年美协主席团成员

主要展览
2016“视觉中国”青年艺术家巴黎提名展
2016 看今朝—山东中国人物画大展,美国洛杉矶
2016 国家画院青年画院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6 法国“艺术财富”沙龙联展,巴黎大皇宫
2015 马文化--中蒙国际美术交流展
2015 2015年度中国画作品展,首都博物馆画院
2014“清水玄墨”孙春龙水墨人物作品展,青州
2012 同在蓝天下——为农民工塑像中国画主题创作展,国家博物馆
2011 多彩民族、和谐中华—中国少数民族人物风情画展,美国纽约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2008“水墨新印象”国画精品展,湖南湘潭齐白石纪念馆
2008 中国当代名家邀请展,北京
2008 中国当代百家扇面精品展
2007“齐白石奖”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7 2007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5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山东省书画展
2005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5 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
2004 全国二届中国人物画展
2004 第十届全国美术展览山东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郑刚评画
· 春来正是龙飞时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郑刚评画>>

    孙春龙的绘画细腻而充满中和之韵,他的画无论表现什么都会有这样的意境——唯美、纯净、含蓄,重要的是脱俗。他的绘画与时下流行的“唯美”画风截然不同,我们看他的画面并不奇特,技法也无特别,但却实在耐看,有思想,有深度,有足够的文化定力。对一个处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社会大背景中的画家,孙春龙因典雅而独特。  孙春龙的水墨艺术特点,是他在最大程度上将中国传统古典美的理念与现代性,融合为一种现实意义下的审美。在他的作品里,淑女的静穆端庄与慧觉的有情,具有着臻于完美的结合。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一种现代文明与古典文化交融下的恰当呈现。既有西方古典油画的高贵——维米尔的细腻典雅,又有东方词韵诗意的优雅——知性的经典与低吟。他画了很多当下时代的青年,虽然是新时代的人物,但造型之美妙,确乎是传达了古典美的诉求。 孙春龙不是将笔墨的刻画,停留在形式的表面。他力求简洁,不求烦琐的表达出对素面的唯美理解,这一点在水墨人物画绘制上,非常难处理。中国水墨的特性,从材料到技术都不同于油画水彩的那样有着鲜明的覆盖力和透明度。用笔与敷色,都要很特别地去把握、去进行。 孙春龙尽管用的是中国笔墨,但他在寻求现代语言的前提下,表达出一种深入人心、沁透灵魂的美。他的画里有一种当代人文气息,一种美好情结在里面。他笔墨下的人物,无论是形象、姿态,还是笔墨语言、绘画形式,都贴近静好,散发着芳菲之气。有着极具浪漫的个人语境。看上去他画的是一个形像、一种姿态,都是生活的情景,但一切都关联着品质的塑造、诗境的塑造,如同过去文人的词藻诗语,刻意于字词间的韵律与涵养,而不是表面的柔情,或者刚烈。 孙春龙的画面上,从人性静美的角度出发,在做着水墨唯美探索。作品从形式和内容巧妙的结合,有当代人文文化审美的架构,也有传统笔墨词韵诗意的呈现。这不但表现了孙春龙对美的追求,也表达了他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我以为他的这种意境,不但源于孙春龙所受张望师传的影响,更基于他的艺术之觉。这个“觉”是他的本觉——质性清净,原有性德;也是他在知慧上的妙觉。在他敬心所绘佛家的菩萨、高僧造像里,用笔很精致,柔和的敷色有着极为审慎的觉悟,很特别的淡墨和一种特别的素粉色组合,把无论在俗界,还是在净界,向善向美的净心之迹留在画面上——笔墨间是对美好事物心存敬畏和向往。 我们的这个时代,缺少了古人那种纯粹的人文情怀,在某种意义上或多或少地迷失了的一种情感——与物质利益不相干的审美感动。包括真诚,也包括一种尊严、一种敬畏,还包括人文情调的、细腻温柔的目光抚慰。一句话,善意的审美关怀不在了。 人们往往在寻求现代艺术语言的时候,常常掉进一种审丑的窘地,尤其是一些所谓的“新文人画”的出发,颠倒了古人的情节,将苍白的形而下图式,释读为形而上的当代文人思想。对于那种对女性的美的弱化,更或者丑化。笔墨首先立不住,不温润,真气不存——簌簌摇落如枯叶;更致命的是——当初在那里大谈回到文人境的高声,现在来看,实际的是连文人羸弱的喘息都够不到。 时间来到当下,有人在问:你们的“新文人画”,指的是“新文人”的画,还是“新”的文人画?此问更引人思考。而另外一些人,以画古人为傲视画坛的理由。其实这也只是表面化地记录了一些琐碎且无常,漂浮不定的古人情节。对古人表达不但不确切,更会弱化了当代人对他们的精神品质的敬畏,更会浮躁地纵容了对传统文化的曲解。也许从这样的情形,当时有人说:“中国绘画到了穷途末路”还是有些道理的。 我们知道,艺术的主题就是探求人的理性所在,无论谈论思想、表达观点、还是笔墨方法,对形的要求东西方文化不存在差别,都是要求理性准确的表达,也就是说要有“具形成器”的结果 当代水墨人物画在发挥中国画本质精神的同时,基本造型的问题也是我们笔墨思考核心。因为我们面对的就是当代的人与物——既是熟悉的人,又是亲历的事,这就是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有关造型准确的问题——其难度和审美性的取值上,有着对人物形骸不言而喻的准确要求。在精神的体现和造型的现代性把握上,能不能达到让人感觉贴切时代,有当代的气息,事关当代水墨画艺术家的质素和觉悟。这是当代水墨艺术探索绕不过去的问题。 我们要形而上的精神力,还要有形而下的器准。《易经》里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
                                                 

郑刚 作家、美术批评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