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侃的作品
作者: Michael Radowitz 译: Lisa Bauer (包丽莎)/赵立东
中国艺术家孙侃住在北京郊区的通州宋庄,这有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村,几千名艺术家生活并工作在这儿,其中有很多中国最为著名的艺术家,比如:向京、岳敏君、杨少斌、白宜洛、常天鹄、方力钧、林天苗、崔国泰、蒋焕、祁志龙、王强、王庆松、王晓勃、吴高钟、夏小万……
2013年,我曾在这个艺术村住了四个星期,这期间我有机会在这些艺术家工作室里拜访他们,采访他们并拍了照片。关于这个经历,我的画廊(Michael Radowitz)在2014年会出版一本大概180页介绍40位艺术家的文献画册。
首先,我非常高兴可以在我的画廊里展出我当时拜访过的其中一位艺术家——孙侃。我在那边关注到他,他的作品在内容和技法方面跟别人很不同,特别有一张作品使我无法忘怀,这幅画就在画册的封面上。
一个男人站在岸边,他的目光流连忘返在水里,流逝的的影子或许绘画的观看者才看得见,它们映射着站在那边的男人的心思。
“大家一直认为我是超现实主义者,这是不对的,我从来没有画过我的梦,我表达的是我的真实。”——Frida Kahlo(弗里达•卡罗)
这幅画的想法以及在之中表达的诗歌性使我印象深刻。
对西方观看者来说,他们几乎已经熟悉孙侃的画。它提示着René Magritte(勒内•马格里特) 超现实主义的诗。
一段超现实画家Edgar Jené(艾德伽•杰尼)(1904-1984)的引文说明这个:
“超现实主义是与众不同的。它不是绘画新的一个学说,它很无所谓地面对形式、空间和颜色的问题,它把传统的艺术作品观点推翻,它试试为诗人和画家开发新的灵感源泉。它最大的贡献是把固化的形式世界松散,回归幻想,想象和诗歌。” (来源:现实主义,Taschen出版社,2005)
孙侃在吉林艺术学院完成了第一次艺术教育,之后他又去圣彼得堡继续深造,现今他在北京有一个教授的职位。
他早期的作品还有其经典教育的印迹,如今他已把那些丢弃。他简单化他的画法,用简单的塑造方法描绘他的思想世界。
他的反省在他的反射的毛画像中最为明显。毛的画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无所不在的,而个人化的图示并不被允许,艺术家只可以在非常严格的宣传画的框架下表达自己。在邓小平的改革之后,很多艺术家从事于毛的大画像,让它对待化身的图示。
但是,在今天毛的图像依然随处可见。中国人对毛的判断是各异的,历史人物则未被官方改动,毛的画像远远可见地挂在故宫门口天安门广场的对面。
手镜里的毛——是艺术家的自画像吗?反射,这个词在此有着双重含义:“反思”和“反照”。
今天的现代中国绘画尤其以写实绘画为主,只有很少艺术家画抽象画。
6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艺术家反而从1979年到1989年主要表达的是一种批评性与玩世的现实主义,他们隐晦地批评政体与其对社会的影响。他们给被表现的人物个人化的脸以及乐观新兴的气氛,让人有社会改变和自由的希望。
画家孙侃出生于1973年, 因此,他属于艺术内容没有受文化大革命影响的年轻画家的一代。
但他也不像他那一代画家一样画具象的、完美无缺的,而是把画法简约化。他透过表面上的着色给他的画一个远距离的效应。他放弃连续的立体化,以最平滑的表度代替细微的差异。
艺术家孙侃的画透过他选的主题同时也引出莫名其妙的陌生感和紧密感。它们似乎是实际的又似乎是幻想的,这些想法也显示在我们的语言里。 在我们德语的成语里有一个例子: “因为太多树,而看不到森林。”
画家孙侃画森林和画森林的画家——这是一个无限的故事吗?
“锯切自己在坐上面的树枝。”
可是在他的画上并没有树枝,坐着的人漂浮在空间中。
“我一完成描写在我面前的,那就是所描写的不包涵。”——Bernhard Noel(波恩纳•诺尔)
孙侃用他的主题来玩,他的诗歌一直是超现实的。一切都是幻想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