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奎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而后又考入上戏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油画。他钟情的、一生喜爱的也是油画。而今,又通过他钟情的油画,创作了一系列表现上戏校园的作品,把情愫系定在母校的一草一木中。
我们先从油画《雪中佛西楼》说起,这是孙志奎一组表现上戏风景中的其中一幅。画面很简单,图中只是一幢以上戏创建人之一熊佛西命名的建筑。作者将佛西楼安置在雪中,皑皑白雪中更显一种肃默,静寂,同时雪在中国人的审美中,也蕴含了高洁的精神。佛西楼前有两个或许是刚听完课的学生,打着红色的雨伞,顶着飘忽的细雪走过,让寂然的画面有了几许生气,并增添了想象的空间。作者是用写实手法完成的,其刻画细腻,用笔松紧有度。小楼的屋顶呈三角形,上有积雪,与之楼前的一片雪地遥相呼应,几棵法国梧桐穿过黑沉的带有暖色的房子,枝上的积雪,使画面有一个上下的连接。这楼、屋顶、雪地、梧桐等构成一个赏心的格局和优美的色调。也给了我们一个视觉的享受。
从《雪中佛西楼》开始,孙志奎还创作了《鸟瞰校园》、《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等一系列表现上戏校园的作品。这批作品凝聚了他两年的心血,他如实地记录了院内的一草一木;描绘着校园的一砖一瓦,我们在这一笔一划的描摹和刻画中,看到了他对母校真挚的情感和热爱。打开画卷,我们看到,阳光洒落在草坪,同时把小洋房边上榆树婆娑的疏影印在了墙上,窗和门似乎是开着的,我们好像看到导演在排练,说戏,也仿佛听到其间悠然飘出的一段段哈姆雷特的念白;紧挨红楼的是“L”型的图书馆,图书馆沐浴着阳光,在绿树丛中更有一种气息,我们可以想象,老师和学生们正在那里翻阅资料,书写论文,或许,一部新著即将在这里诞生。
如果说孙志奎的那一组写实的校园系列油画是通俗易读的话,那么,他的另一幅题为《起点•坐标》的作品则赋有了意味。尽管那幅长5米4,高2米的油画用的也是写实手法,但却是动了心思的创作。作者把顾仲彝、李健吾、黄佐临、熊佛西、田汉、曹禺、欧阳予倩、洪琛、朱端钧等九位先后在上戏任职、任教的戏剧家搬上了画布。油画由九条屏组成,每个条屏镶嵌着一个如同浮雕般的头像,九位先贤或托腮深虑,或举目眺望;或取坚毅的微笑,或作沉思的浮想,他们见证了戏剧在中国的发展。人物头像的背后是一块大大的墙面,墙面由红砖砌成,深深浅浅地组合在一起,象征着上戏六十年一路过来的历程、硕果,艰辛、风雨。整幅作品构思巧妙,颇有气势;同样以九条屏组成的那6米多长、2米多高的巨幅油画《经典.摇篮》,也费尽了作者的心智。这次孙志奎把上戏历年来排演的九部大戏画在了九条屏上。九条上九部戏,它们分别是昆剧《南柯记》、京剧《昭君出塞》、大型舞蹈史诗《四季》、《红》,大型音乐剧《弘一法师》等等。剧中的一幕幕场景,演员在舞台上亮相的活动瞬间,都化作了凝固的造型,他们既表现了演员的情,又在这些人物组合中赋予了作者自己的情,同时又把情寄回母校,让培育了一代代戏剧人才的摇篮之中,永存着传世的经典。
孙志奎还画来自雪域的康巴汉子,和摇着转经轮企盼祈福的牧民,用的也是写实手法。他从生活中找到了背柴下山的老汉,以及在门槛上等候爷爷归来的孙子,那栩栩的生动表情,如果没有一点刻画功夫,是表现不出来的。他会摆出一副茶具外加一只紫砂茶壶,以及茶盘构成一幅静物。他还会去搜集一些油灯,军号,木盒,小瓷钵,晒干的玉米棒、稻穗,两三个大蒜和十几只山东大红枣等,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地撒在一块蓝印花布上,构成一幅充满怀旧意味的图画。那木盒和稍带铜锈的军号,留下了岁月的印痕,那油灯,瓷钵等又有了历史的沧桑。
从《雪中佛西楼》到《鸟瞰校园》;从《起点.坐标》、《经典.摇篮》到画有蓝印花布的大蒜、红枣的《记忆》,孙志奎的创作写实了生活,表现了生活,展现了情怀。此可谓:丹青因情以敷采,尺素为景写光华。
黄阿忠(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上海美术家协会
常务理事、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2013年4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