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操先生就是鄙弃陈旧教条,挣脱各种形式的羁绊,勇于用探索眼光发现美,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符号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在绘画思路上、技法上多次研究创新,将中国画的艺术推向新的格调。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民族传统的国画艺术一直沿习发展至今,就在于历代艺术家们的发现、创造、创新。就如同我们的祖先起初创造了“岩画”“花纹陶画”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中国画在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创造者发现、总结并创造不同以往的绘画作品,以展现、掲示不同时期的人文变化、审美水准及社会现象。无论是隋朝展子虔的山水画《游春图》,还是近代张大千的“泼墨山水”作品,都是传承了前人的绘画技法,同时又拓展了个人艺术的绘画空间。这样不失传统,在传统基础之上又能深入挖掘艺术家自身的潜能正是中国画存在、发展的重要元素。
北宋郭熙提出的“三远”,南齐谢赫总结的“六法”,都是凝练、总结、提升中国画的空间关系处理和绘画法则。同样,也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审美思维。而宋士操先生的作品大多采用“高远”和“平远”作为创作基调,平铺滩涂湿地,以其产生强烈地视觉冲击效果,用以突出体现湿地山水的独特秀美。其中“六法”中的“应物象形”提到描绘事物要以客观物体为依据,反映现实的事物形象。而他的作品《高原雪莲》等多以高寒地带的雪山客观现实为题材,谱写了一幅幅优秀篇章。其实,他作品里的线条凝练不拘;线与面的结合雄浑开阔;点与线的处理圆浑遒劲,略带拙气;刻画具象互牵互让,水墨交融。尤其是他笔下远处的雪山和近处的巨石不论从视觉上还是透视上都极具立体效果。凹凸无序的立体山石即在笔墨流动中完成,又跳出陈套,自出新意。这在中国绘画技法上是非常少见。毫无疑问宋士操先生开创了新河。他能把现实物象从传统中走出来。传统的绘画山石是用线条勾勒而矣,即是“骨法用笔”。他却赋予山石多面结构,在辅以皴擦点染、或勾写描绘,将现实物体精神世界传达给读者。使读者看到他笔墨下的山石极具立体骨感,而这种立体骨感具有不一般的阳刚向上、坚韧不拔的气质内涵。 解放以来,中国民众从贫穷到富裕,国力从薄弱发展到今天的强盛,人民的内心也随之坚强果敢起来。以前大多平面性和柔弱性的作品,只能反映以前人的内心思维,它已不能满足和代表现在人的思维和价值趋向。而宋士操先生的作品充分又贴切反映了当下民众的心愿,勇敢向上、阳刚明快、坚毅执着有韧性。
多年以来,人们都在迷茫中寻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方向,却始终在传统中徘徊。而宋士操先生打破常人的思想桎梏,突破多年形成的模式范畴,独辟蹊径,锐意创新。难怪有人说他是:“山水画界领军人物”。其实,他在山水画里不但山石的画法突破了传统的笔墨,就连他笔下的水也有建树。传统画水大多是留白或中锋勾勒。他却一改以往,在没有任何借鉴的前提下,大胆尝试染色方法,看似没有规律实则是由里到外有序的皴擦浸染,或用墨,或是色,易或是色墨交融。《亚丁神曲》一幅中他采用蓝色、绿色及墨色渲染水面,使水沉稳纯净又有光感,烟境生岫,无波暗漩。这样处理水的方法是前所未有的。(金碧山水除外)毋庸置疑,他笔下的水在国画领域中又开辟了先河。
不但如此,他画的树木及叶子也有创意。传统画树木表现僵硬,一枝一叶有板有眼。而他笔下的树枝及树干遒劲有力,虚实项背,灵活生动。比如《银山化翠归金潭》等画作中,他妙用中锋,笔转流畅将树枝和树干画得浑然一体,繁简相间、虚实相衬、色与墨相得益彰。如果仔细揣摩他画的一年四季的树木,更是令人称奇,冬天的树枝易折断,春夏时节的树枝弯转曲回有韧劲儿;古法画树叶多是双勾,或个字型,或介字型,攒三聚五,形成一片。他却在传统的基础之上,灵活巧妙地运用水墨与色彩的转换,或避让,或重叠将色彩点缀水墨其间。这样既醒目又清新别致的点缀,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在传统中求新异。小则笔墨点线,精工细致;大到整体布局,峰峦叠障,气势恢宏。从他的画中总能体会到他眼中的大美世界和心中的致远,也能领略他磅礴的气势和独到的见解。
即便如此,其许多作品里的色彩也是奇妙多变,与古千差万别。《寻幽黄龙》里除了作品里有水色的静润无声之美;也有山色的雄浑阳刚之美;更有树色的婆娑婀娜之美。他不是“无厘头”的”武”墨“弄”色,实则是“即在情理之中,而又出于想象之外”。他这种色彩美轮美奂,既没有剥夺中国画原有的水墨韵味,也没有打破中国画笔墨的格调。反而赋予了中国画超然旺盛的生命力。既有具象,又有抽思。这样的“随类赋色”古往今来也是罕见的。足见他绘画的功力和内涵如渊深厚。
众所周知,中国画最高境界并不是模拟物象,客观逼真地表现事物本身,而是突出强调人的主观意识,挖掘人的本真,而人的本真并不都是割肉的惨痛或是无奈的苦涩。更积极向上,坚强而又明快,内心透着天真纯净也是人的本真。这样的本真才是最朴素自然的。宋士操先生的作品《冰蟾》、《武》、《正》等就突出体现了这样的本真,追求美好,守护真情,伸张正义。艺术家的灵性和神韵在他的笔下又有了新的诠释和理解的高度。他也赋予了他的艺术作品新的思维和生命。像这样的构思与构图是自古以来所未成遇见到的。因为,人们多是描绘眼睛里见到的物象。而他能用笔墨把人的思维想法表现宣纸画面上真是难能可贵。时至今日,依然难忘那枯草上渐冻地蟾蜍肉体;那幻化成石狮子也坚守一生的情感;那种《正》义环宇世界的巨大能量。这些作品不论是笔落起伏还是赋色滃淡;不论是气象韵味还是格调修养,都突出体现了他的不凡的内功和深邃的艺术思想。
清代诗人张潮的“牖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中玩月”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其中不过是潇洒、泰然、愉悦的人生态度。而这样的态度能用语言阐述清楚。但要用柔笔酣墨表达出来,并且与读者产生共鸣是难上加难。宋士操先生以他拓展的思维笔调,绘出别样的精彩天地。《遥望圣山》等作品中,他将异与旁人的独特思维和精神意志,通过他灵活自如地手笔传达给观众自然空谷幽鸣之感。这种感觉有人的虔诚淳朴;有山的雄魂壮阔;更有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融合。 然而,西域山水少有人涉猎。因为,它难于刻画表达,也因为它地处高寒缺氧地带,许多人就畏足不前。所以,少有表现高原山水的优秀作品问世。而宋士操先生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多次进入西藏腹地考察写生,收取了许多珍贵的素材。他曾经说过:“出国浏览各地的风土人情,哪里都没有我们祖国西藏的山水壮美独特,那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因此,当人们虚浮固守传统中不能自拔之时,他在锐意拓展自己的绘画技法;当人们还在执迷沉醉于各自生计之时,他已从故乡的湿地、太行的峭壁、江南的峦头走向更高的屋脊西域雪山。许多人知道爬山的辛苦不易,去过西藏的人更知道高寒缺氧的痛苦难耐。由此,看得出他衷爱雪山圣土、高原湿地。也感觉得到他对艺术的追求高于生命及一切。他不止是用手中的笔墨在作画,而是用生命在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他创作的作品张张都新奇独特又饱含激情。读他的画作,不仅令人欣赏、陶醉,更是享受精神的相互碰撞和国画艺术上的饕餮盛宴。他是一位真正的绘画奇才,不折不扣的国画艺术大家。
“自古大家多奇变”。
从宋士操先生的湿地山水画的变化中不难看出他正以国画大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成就将对中国画的艺术产生更深更远的影响。
崇梓
2017年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