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羽 | | |
2001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获得学士学位
2008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2011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现居西安,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
主要展览
2016 2016全国素描艺术大展
2015 韩国庆州世界文化艺术博览会
2015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
2014 中国高等美术学院油画展
2012“挖掘.发现——第三届中国油画展”
2009“全国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8 首届全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
2007 第二届中国美术院校师生油画作品展
2005 全国十所高等美术院校造型基础教学作品展
|
|
|
|
|
|
|
|
|
|
艺术家服务热线 |
|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
|
|
|
|
|
|
在逃跑与寻找之间——解读王彬羽作品>> | |
李淑雅
当绘画语言与形式建立在千篇一律的流行或刻板规则的经典图像上,任何希望保持新鲜和自我的艺术家必然会另辟蹊径。这种对绘画现状与处境的不满逐渐被提升为超越实用和规则的自觉行为,这样的反叛与逃逸是为了艺术语言脱离工具和目的而独立存在。王彬羽的作品着力于探讨个体的存在意义与情绪的裂缝,远离严肃的政治讨论与玄奥的宗教命题,用个性化的表述方式使人们既定的审美习惯失效,从而更加关注画面背后藏匿的社会意义。艺术家对于视觉结构的经营与其说源于形式的审美诉求不如说源于内在的个人表达,这种文化上的自觉甚至不局限于对艺术资源的挖掘与再创造,更倾向于找寻个体化的存在与普遍意义之间的关联。
王彬羽的艺术语言始终处在游离状态,作品阶段性特征明显,《拒绝》、《窗》系列中频繁使用的十字框元素以及《戈壁城市》中符号化的的图式和浓郁苍凉的色彩反应出艺术家压抑、孤独的内心体验,单一的表现形式反而让观者混沌、纷乱的感受更加强烈;《人.山》系列关注人与自然,把自然看作是生命的活体,试图表现出它们与自我心理活动和生理感应相默契的某种运行特征,融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敦煌壁画表现形式,通过抽象的意态表达一种生命关切;《底限》系列题材上仍然延续着以往的生命主题,但是内容上与现实越来越远,把传统图式与内心体验看成一种生态系统,在化合与转换中消弭了既定结构,更加注重个人的表达与意义的深入,社会主体意识与社会参与意识两种力量的碰撞使作品具有新的语感和语境。但不得不说,王彬羽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精神存在的永恒性。作为物质的材料经过艺术家的思考、选择并赋予其内在精神性,即可形成基本价值的转换,提供给观者极大的理解空间,艺术家能够通过画面语言与观者取得心灵上的沟通与共鸣。当代艺术提倡个性,体现在艺术家身上就是不断地“找自己”,而找多久,找到什么程度都是没有一个普遍标准的,生而为人,认识自己、理解自己、研究自己是最重要的事情。对于个体存在状态的表达与社会形态的探索一直存在于王彬羽的作品精神中,绘画语言形式的不稳定正反应了艺术家不断挖掘内心的过程,经过十年的探索,艺术家对于生命存在的看法有了新的认识,但这不是一种更新,是一种变化,它基于不断覆盖不断消解的认识,形成现在的意识。
与其他探讨宏大命题的艺术家相比,王彬羽总是摆出一副我只想和自己谈谈的样子,他的绘画过程从无意识开始,笔随心走,无目的可寻,就像他自己说的,“我不喜欢画我所看见的东西,我喜欢画我想的东西”,这种“对灵感的潜意识回应”使得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极其个人化的表现力。脆弱的孤独也好,生命的张力也好,作品的力量源于艺术家的内心才是真实的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