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述的编造者和传播者,在编造一张看不见却通往无限可能性的网,这网里散落着祖辈的一些记忆,一些曾经活着的想象之境,凝结在网格之上,摊开来,是时间与记忆的标本。我喜欢穿行在其间,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博物馆。在这个网格化的博物馆里,我才能真正寻找到属于这个文化族群的个人创造和想象,找到情感的皈依。虽然支撑思想生长的文化特质在这个衰退的时期显得特别稀薄,零碎;虽然为此付出的艰辛历程,最终被历史的泥沙湮没,但由此造就的自由气息或某些价值尊严的指向,将为那些后来者探明初始的小径……”
摘选自魏言《异述者》
评论节选:
黄专 (原深圳、北京OCAT 当代艺术中心执行馆长)
策展人
魏言的艺术具有这种“历史性”的特征,它始于“忧患”:物质和技术文化时代对人类心智和灵性的遮蔽与扭曲构成他艺术问题的基础,但他对这种存在现实的反思采取了一种历史化的图像描述方式,他在上古神话谱系和图像传统中直接提取符号资源,创造出一系列诡异而不乏灵性的超现实形象,正如梅洛-庞蒂将原始神话及象征符号作为研究人类心灵模式的有效途径一样,魏言创造的这些形象几乎也是现象学式的:它们既不是知觉世界的表象,也不是一种历史本质的呈现,它们既不分析也不解释,它通过描述“使事物返回本身”,为我们提供一种主体间性的体验:“它们通过我过去的体验在我现在的体验中的再体现,他人在我的体验中的再现,形成它们的统一性”(梅洛-庞蒂)。
|节选自 黄专《魏言艺术中的历史美学》(发表于2009年《异述-魏言作品集》)
黄笃
策展人(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魏言的作品是对民族创世神话的一次个人经验阐释,是对残存于现代文明生活中的野性文化基因和原始性记忆的再认识。”
节选自 《图像言说》一文(发表于2007年)
杜曦云
策展人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上古文化进行溯源,在理性思索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诗性情怀和形而上推想,对人的生命、文化及与世界的关系进行恣肆瑰丽的表达。(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何桂彦
策展人
在魏言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绘画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可能性,那就是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对既有的视觉资源寻求积极的转化,转化的方式并不是简单的形式转译,而是注入了荒诞、迷离、幻化等情绪。(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王林
策展人、批评家
魏言以聊斋志异的鬼魅想象和叙事方式构置了一个和现实有着隐喻联系的艺术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真正成为观察者和创造者。(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张海涛
宋庄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
当代艺术的话题、媒介与语言和感受的敏锐性是判断作品价值的重要元素,魏言作品将“异类”的古代本土神话、人类学资源的灵性表达在媒介、语言和感受上进行了独特的当代性转换。他的作品脉络和符号传达上在保持人类学气质的基础上,由以前作品神秘不明的“灵兽”向其它自然事物“鹿、贝、喜鹊、空气、火”延伸;以微观传说(聊斋、树术、暗器、破墙术)中生命的寓言性逐渐融入现实(八音、中国帐篷、挽歌、浮岛计划)生存的综合感受,寻找艺术、人、世界在当下存在的症结与价值:揭示在人工化未来强大生存危机中激活人类灵性的想象力和恢复人与自然的本原关系。(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陈默
评论家、策展人
“魏言的作品是对民族创世神话的一次个人经验阐释,是对残存于现代文明生活中的野性文化基因和原始性记忆的再认识。”这是黄笃先生在题为《图象言说》的策展文章中,对魏言作品的精彩点评。这里的“野性”的概念,是相对于驯化文化提出的。在缺乏想象力和个人感受的今天的社会里,以及过于强调“概念”的当代艺术形态中,野性既是一种对流行文化概念的反叛,也是在人类学意义上对历史文化原生意识的梳理。(节选自陈默《残存记忆里的神话个案》一文,发表于《大艺术》2007年第三期)
王新友
北京偏锋新艺术空间创始人、艺术经纪人
魏言的艺术具有这种“历史性”的特征,它始于“忧患”:物质和技术文化时代对人类心智和灵性的遮蔽与扭曲构成他艺术问题的基础,但他对这种存在现实的反思采取了一种历史化的图像描述方式,他在上古神话谱系和图像传统中直接提取符号资源,创造出一系列异样而不乏灵性的超现实形象。魏言是历史的“异述者”和传播者,在编造一张看不见却通往无限可能性的网,这网里散落着祖辈的一些记忆,一种存在过的想象之境,凝结在网格之上,摊开来,是时间与记忆的标本。他喜欢穿行在其间,像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博物馆。在这个网格化的博物馆里,他真正寻找到了属于这个文化族群的个人创造和想象,找到了超越个体意义的情感皈依。(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葛千涛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创始人
在魏言作品的底色中透彻着忧郁的光斑,时而浮现,消匿。显现了一种诗意的未来,传递了我们时代无法追回却又渐行渐远的历史。这种非常个人化的乌托邦语境,正是当代艺术已经缺失但却又必须坚持的。(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宗峰
收藏家、中华视觉艺术基金会主席
我印象中的魏言是一个温文尔雅且能够与主流保持距离的青年艺术家,他近几年的绘画、装置、摄影作品均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这种特质是艺术家长期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必然结果。
青年艺术家的可贵之处在于不被当下利益所诱惑,并且能够在不断的实践中坚守艺术家应有的底线,在青年艺术家群体中魏言始终保持着这种态度。他艺术态度以及作品本身,足以能够证实魏言不但是极具潜质的青年艺术家,而且是一位含金量极高的艺术家。(发表于《国家美术杂志》2012.11月刊)
王春辰
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魏言的艺术创作一直自觉地与流行样式和平庸文化保持着清晰的距离。在04—09年纷乱膨胀的市场喧嚣中,他却深沉的探索着自身的文化逻辑,建立了他称之为“异述”的另一种当代思维和视觉。与大多数当代艺术家不同,他执迷和执着于人类学意义上的远古神话和原型心理。在稗官野史、民间传说、神话志怪等边缘领域建立起赋有异质感的个体精神图像和语言肌理,其作品常带有一种神秘的凝重气质;赋有深度的寓意主题和敏感的趣味;突显出独立和独特的个案魅力。(发表于《艺术财经》2013.11月刊“推荐”栏目)
屈波
艺术史博士、西华大学艺术学院四川艺术研究所所长
在魏言的工作室里,有一件名为《七贤》的作品。一段脊梁骨横亘其中,触目而动心,背景则是竹林和古典式的屏风。对这件看似完成的作品,魏言自陈还在创作中。而如果对照他几年前的所谓创作草图——七个花瓶里的七枝孤绝的花,观者极易将两者视为各自独立、了无粘连的创作。魏言自己当然知晓其中连接的关节点,对观者而言,则需要联系魏言一贯的创作逻辑——试图在雄辩的、缄默的、述异的画面中表达多重的话语内涵,为了达成这一效果而精心编码——进行思考,他就能在放慢时间的细读中解码,从而与魏言一起分享视觉与智性的双重愉悦。
完全不同于“溪山清远”,也完全不同于对现实或阴郁或华丽、或感伤或暴戾的直接对位的表达,魏言用一种独特的、包容性的视野,融古代资源与当代思考于一体,构筑了一个诗意的、奇幻的、隐喻的独特世界,提示了当代艺术一种新的可能。(节选自屈波《魏言-异述:艺术的述异》一文,发表于2014年12月《画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