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智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意象”与“构成”把两个不相干的词汇合在一起用来表述一种艺术的风格,在现有的专业术语中并非有之。“意象”是一个极具东方精神的词汇,而“构成”是一个来自西方概念的语汇,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正是我观徐志明先生风景油画作品的第一感受。
“象”非动物之象,而是取象形之义。《易•系辞》曰:“象也者,像此者也。”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想像是建立在“像”基础上的“似像”语境。“境”非客观之环境,而是指内心之意境。“境”在佛教中指成为心意对象之世界,那么我们所说的艺术的最高世界亦是如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意象”为造像之法,以“似与不似之间”为最妙,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追求画里和画外的“意境”。古人“因心造境”的“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并非纯粹的主观,故“象”与“境”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两者因艺术家的作品表达而融为一体。“构成”是西方现代艺术的语汇,以新造型、新形式的创作为目的,研究如何将自然界中的造型及现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以抽象、归纳、分解、重构等方式组成新的造型形式。它摆脱了造型艺术描摹客观物象的传统,体现了事物从具象到意象再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徐志明先生出生于江苏扬州,工作生活在苏州。苏州有个典雅的别名叫“姑苏”,姑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建城二千五百多年以来,文化积淀十分深厚,世世代代的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一个滋养在几千年吴地文化下的汉子,骨子里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基因。虽然他的艺术方式采用的是西方的油画,但是在作品的图式和色彩语境中淌露着“因心造境”的中国语义。他的作品形象并没有随西方“构成”的思想一直走到抽象,而是以东方的“意象”为界,很好阐释了“象”与“境”是“客体”与“主体”的关系,做到了“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
油画风景写生自西方印象派画家热衷盛行以来,目前也是我们国内许多油画艺术家热爱自然,亲近自然,表达自然,以景言志的一种艺术创作状态。当然,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也一样有着游历山川自然,主张“卧游”、“畅神”的绘画美学思想。特别是元代山水画家的隐逸状态,造就了很多“意象天然”的神逸作品,这一时期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洋洋洒洒,以笔墨意趣抒写日夜相处的山水环境,长卷所表达出来的景象既真实又超然。艺术家充分接触大自然、感悟自然是升华作品的第一感性材料,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割裂的生物关系和生存关系,它们可以触发艺术家关于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徐志明先生的的风景油画作品,强调在写生中进行创作,在客观自然中做主观艺术的思考。客观物象首先在视觉上给予他每种触发,并由此引发联想,然后根据自己的艺术理解和绘画经验,时而主观时而客观的对物象进行重构或是有控制的形变。画面中的艺术语言,有时候是强化某种形象特性,使画面充满了形式的张力;有时候是突出某种色彩的调性,使画面笼罩在情感意识下的色调氛围。客观的对象在主观情境下逐渐变得自由,但是“自由”是性格和内心控制下有度的抒情,情感的抒发介于理性和感性之间,这种思想交织的状态,通过油彩的方式构造出了他意象成趣的画面来。
构成思维分为意象构成思维和抽象构成思维,它们都具有主观性和现代性。主观性主要表现在构成造型形式可以来自于自然形态,也可以是纯粹主观意识形态中的概念形态。现代性主要表现在构成是现代主义交流的一种绘画风格,它摆脱了造型艺术描摹客观物象的传统,打破了传统的绘画语言及表现形式,使绘画不在以客观再现为目的,认为由事物轮廓或是结构提炼出来的点、线、面等抽象要素是能够再现物象特征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其理性的构架表现了现代构筑的思维观念。意象构成思维不会像抽象构成思维那样具有纯粹意义上的图形符号,甚至在画面中可以完全自由的去应用它。意象构成思维形成的画面,即使有了抽象性的符号它也是来自于客观形象的隐喻,它的位置关系依然有着客观场所所带来的的空间逻辑关系,这是一种合理情境状态下的意象构成。东汉辞赋家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中有赋曰:“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其中所表述的是绘形绘色之事,都寄托在画面之中,千变万化,各不相同,根据它们不同的形貌去描摹它们的不同特征,曲折尽意,力求传示出它们的真实情态。观徐志明先生的油画不仅如此,画面中同时也传达出了他自己的真实情态,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客观世界与自我共鸣的内心境界。
东方艺术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大艺术,它既古老又现代。古老是因为它年代久远,现代是因为它的图式语言开发启蒙了现代艺术,甚至一直与之并肩同行。日本的浮世绘源于中国汉唐文化,它直接影响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由此展开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百花齐放景象。毕加索的立体主义思想在中国民间艺术图式中一直存在,这也是让这位20世纪的最伟大艺术家一直眷顾东方艺术的真实原因。艺术无国界,虽然东方与西方存在着诸多文化差异,但是用艺术来表达事物的“象境”之心永远不会被拚弃。徐志明先生就是用这种“象境”之心,一直践行东西方文化艺术的跋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