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卫
夏建章是我的同乡,他出生的桃江县,归我的出生地湖南省益阳市所辖,因此,我们同梓里。桃江因美丽的桃花江而得名,20世纪20年代末,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先生,曾为桃花江写过一首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桃花江上美人窝》。可见,那里山明水秀,地美人美,是一块风水宝地。20世纪70年代中期,我父亲作为带队干部曾率一批益阳知青在桃江插队,期间,我也一路相随。故而,桃花江成为我儿时的乐园,也使我和夏建章一起有了共同的乡愁。正是基于此,我初识夏建章,便有一种亲切感。
其实,我与夏建章认识很晚,2017年元月益阳美协举办迎春画展,邀我回乡做主持,在那个展览上我才得以和夏建章相识,有了实质性接触。不过,我虽然和夏建章认识时间不长,却深感了他的真挚与热情。这两年,为了寻访当年知青点的足迹,同时,也是想了解一些抗战时期南京美专在桃江办学的情况,我曾几次赴桃江考察。而每次去那里,夏建章都会热情地帮我联络,精心地为我安排,并不辞辛苦地陪我走村串户。由此,我看到了这位平时言语不多的粗犷汉子,心底饱含的真情与温暖。
夏建章的绘画,便是他情感的表达,也是他对乡愁的一种抒发。
夏建章擅长水墨画,题材主要集中于桃花江的水光山色与风土人情,而风格则继续了文人画的写意传统。文人画作为旧时文人士大夫遣兴陶情的方式,以抒泄胸中之逸气、表现自我之“性灵”为主,强调的是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由此,形成了一套以心驭笔、以笔写心的表现方式,称之为写意性。夏建章的水墨画,即是以写意为宗旨,通过主观感受,去接近对象,表现对象。具体到语言方式,就是以润墨为主,加以浓墨、淡墨相辅之,从而形成一种墨色渗透、层层浸染的视觉效果,使他的画面呈现出一派烟波浩渺、云遮雾绕的的景象。
古人曾把润墨法形容为“润含春雨”。但是,夏建章的作品所映现出来的,却是一种萧瑟的气息,与春天的意象相距甚远。这当然是源于夏建章内心的某种失落和怅惘。因为他的作品不是对景写生,而是一种记忆的追溯,实际上是对久逝的桃花江碧波与流岚岁月的回忆。故而,时光不再的遗憾,常使得夏建章黯然伤神,也激起了他回望的热情,以至于不断用画笔去追慕那些渐行渐远的时光,去触及心灵深处的某种疼痛。
我感兴趣的,当然还是夏建章的语言革新。因为正是他在语言上的深度挖掘与推陈出新,才让我走进他的艺术世界,切身地感受到了桃花江的过往今昔。比如他将西画的透视法引入画中,增加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比如他用甩笔法点出斑驳的痕迹,加深了岁月的沧桑感,等等,诸如此类,都无不丰富了画面的意象,拓展了表现的层次。
近年来,在当代艺术的冲击下,不少水墨画家也都改弦更张,开始了观念更新与语言变革,但很多画家都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以至于形成了一种形式泛滥与观念空乏的局面。相比而言,夏建章执着于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挖掘,却让我看到了植根于土地生长出来的力量,尤其是他坚持“传承不守成、法古不泥古”,在传统水墨画基础上的创新,更使得那些已然褪色的山山水水,栩栩生辉,再现了昔日的风光。这,正是我欣赏夏建章和他作品的地方。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我在夏建章的作品中,却清晰地回到了自己儿时的记忆,回到了昔日“江水东流风作波、南船北楫愁经过”的桃花江畔。这是夏建章的水墨画对我产生的意义,我想,也应该是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之所在吧。
2020.3.10于北京通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