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鸿平

1962 生于苏州
1980 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绘画系
1986 就读于中央戏剧学院舞台设计系
现居苏州,职业艺术家

叶鸿平老师的画室就在肯达美术馆楼上,友人引见得缘观摩。去年过云楼的画展印象颇深,今日不期再遇小小惊喜。科班出身,曾师从张继馨等多位名家,又有多年设计实战履历,经历丰沛,艺术之旅的每一步都算数。既有传统笔墨的痕迹,而表现手法又是当代的,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意象再构。如梦似诗的画境引人遐思沉浸,风格卓然。叶老师不久将在金鸡湖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对去上海办展也心心念念。厚积薄发,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只欠那一点点东风。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格•象之境》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格•象之境》>>

管怀宾

“格物"本意为探究物事之理,从而明知明智而前行。《礼记•大学》有言“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是《大学》八目之首,也是国人治学之始,它喻意着对事物本质的一种态度,其要点在于“格”的推究和行动,它是人之于万物的感受与应对之招。北宋司马光有“格,犹扞也、御也。”之说,他将“格物理解为抵御外在的物欲之惑,而后知晓明理之道。除了儒学、心学有关“格物”的探究之外,“格物”似乎一直成为中国古代文人认知世界的方式和命题。其实,“格”字本身也交集着多方面的理解和语义,它有标准、动作、变革等多重含义,也有格局、格式、格调、格斗、格非等不同的界面。                                                           
    以"格•象之境”来言说叶鸿平的近期作品,是因为这批恢弘的作品,无论之于绘画还是水墨媒介或者个人经验来看,都流溢着一种破局之变与不拘一格的率性和诚意;同时作品取格之上的气局,也引发我们对于图像以及审美之外有关绘画本意的思考和追问。其实,绘画对于世界的重新认知与解构包括观看之道也一直是现代主义以来艺术领域持久的话题。以“格•象”并论,其实也是一种对于象的聚焦,象如明镜。就鸿平这批带有系列性的作品图像来看,既非西方绘画中的自然与对象的概念和表现,也没有中国传统绘画托物言志的隐喻或者文人画常常见得的那种范式,而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意象再构。这批新作无论是画中之景,还是景中之物,都带给我们某种超越日常物态和景象的联想。更确切地说,它显示了艺术家对于景物某种凝神聚焦的格物方式和语言逻辑上的位移重构,使得我们眼前的一切成为某种距离上的物象,成为某种心象交合的景观。
    就今天很多的中国绘画包括实验水墨的现状而言,所谓形式语言的突破与空间表现的延展,其实更多的仅仅只是一种趋时而进的愿景,或者只是在一个小局中营谋的个人图式,甚至可能直接嫁结前人的成果,而少见鸿平兄这种将自身置于艺术问题的端口,并寻求艺术家个体精神与集体平庸的审美经验碰撞后观念与语言的再构。就这一点而言,鸿平兄的工作是自明自覚的。与鸿平笃谊近四十年,无论中国画的修养和水墨画的才情、眼力还是格局与行动,可以说,都是我辈中的少有的高手。然而他似乎又总是有意忘技而求道,这是一个艺术家不断修为与建构的视域,这种破立自明、格中求格的品质与执拗,是一种见识和能力,无疑也是他身上潜存日久的某种基因。这也是我们常常把酒言欢,交集为乐的话题。在我看来,他的画关乎物与心的两端,试图在既成的条理框架之外,再构一种绘画的观看之道和物象之境。这一点无论天性还是自覚都暗合着中国绘画美学与意象审美的高格追求,而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意与象”、“物与我”的通感交融。我们知道鸿平兄的很多精品都缘自某个微醺时刻,那是一种因物起兴或者随物应机的情遇与际会,也是庄周与蝴蝶物我一体的精神随缘。这些作品整体洋溢着一种纵情游心而又回味如醇的甘畅;同时充斥着饱满的东方气韵与万物盈丰的生机。
                                              
 2019仲秋于杭州度园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