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湖南)

1977 出生于湖南
2000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主要展览
2008 每个人都会受伤――个展,深圳 ,中国
2006 湖南油画50家,长沙,中国
2001 三人试验艺术展-----参与策划,长沙,中国
2001“框架,互联,解码”实验艺术展  长沙,中国
1999 2人作品展-----独自策划,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于洋的色条装置:间色的气韵与间
· 美人鱼的梦魇—— 解读于洋的绘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于洋的色条装置:间色的气韵与间空的韵律>>
    中国当代艺术与水墨缺乏一种来自理性的反思追问态度,接续当代艺术的问题,如何在绘画的平面与场域的剧场化二者“之间”,也是在传统架上绘画与当代观念制作之间,打开一个更为活化与自由的“间域”空间并且赋予其色彩的美感?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面对了这个挑战,于洋就是一位。

    于洋以罕见的冷静来反思水墨秩序打破后的可能效果,思考自然秩序与人为秩序在可塑性上的关系,接续极简主义与偶发艺术的组合风格,但以水墨的细腻变化,以中国色的感知音乐性,重新安排空间与平面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墨感与色感在偶发随意组合与严格几何秩序性之间自由表达的张力。

    于洋的色条作品主要是以木条格子做出带有极简主义与抽象绘画的色条状,打开了一个个区间,木条之间的区间,色条之间的过渡,以及色条在画框内的镂空与套叠,打开平面的错叠色域空间,结合了抽象画与极简主义,但有着中国文化的色晕错置感,有着中国文化窗格子景观的镂空感,形成了间域化的“间色”之美。

    色条的建构有着层层的错叠,形成韵律与错置的美感,其“间色”有着几重建构方式:

     1,让线条具有了一定材质感的体积。以黑色宣纸或者赭色颜料等中国色,来包裹与涂抹木条,生成为栅栏一般的木条格子,色条之间的间隔也有着不同颜色的差异。不再是画出的墨线,而是与材质结合,具有一定体积与厚度,如同极简主义色彩的抽象线条绘画。

    2,线条超越了平面,生成为装置作品,这些带有色感的木条,按照不同的长短来排列,看似有着规则,按照一定比例递进,其实并没有规则,很多时候在不同展览上可以重新排列,有时候甚至就是让布展工人自己来排列组合,这是艺术家对规则与偶发之间关系的思考,对理性与意外关系的思考。

    3,这些“竖一式”色条,并非传统的“横一式线条”,具有传统的韵律,把“气韵生动”的形式转化为长短变化的色条节奏,但却是拼贴或者制作出来的,而且有时就是用实物:比如废弃的木条或者木块,排列为不规则的条状,在起伏与凸凹中,在现成品与绘画的关系上,色条进入一种色感的运行组合之中,而且充分利用了剩余物的残缺感,尤为具有现代性不确定的生存感受。

    4,甚至,有时候,整个空间都被一种排箫式的,带有不同颜色的条状物布满,让我们置身于一个线条韵律的空间场域中,打开了声音内在回响的间域。

    5,这些色条,以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状,很多还是长短不齐的,有着木条本色,或者有着杂乱感,形成了杂色移动的韵带,形成了间色,赋予杂色以节奏变化,针对现代性的混杂状态。在画框之内,有时候还形成了迷宫一般的错叠,不同层次的错叠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传统园林镂空的窗户结构,色彩的交织与错杂,给平面带来了丰富的镂空错视与深度感,这是传统水墨以及西方抽象所还没有的。

    于洋的色条作品,既有色条的韵律,又有任意的错叠,混杂了颜色,也错叠了色条,而且基本上是中国色,即黑白色与赭色青绿色为基调,在抽象单色绘画之后,从平面与深度上拓展了中国色的表现力。
 
 
文/夏可君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