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爽

1989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获学士学位
1990 赴日本留学
1992 就读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日本画科研究生
1996 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日本画科大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 移居美国
2016 斯坦福大学驻场艺术家
2016 客座执教于斯坦福大学
2018 客座执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现居美国加州,执教于PACIFIC ART LEAGUE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 勢如累卵
相关评论 更多
· 抽象的白
· 张爽:具有表现力的身体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抽象的白>>

張爽的創作善於運用極為精准而暗喻的藝術表現手法。正如其作品中撕裂的畫布恍如無血的傷痕。雖然她在作品中很直接地運用了性徵造型,但在傳達信息上毫無庸俗的誘惑。直觀上白布塑造的皺紋肌理,像是撕裂後凝固在一起的傷疤;層層疊疊的破碎布片和那稀稀落落的線頭,密碼般地纏成了虯結的經絡與情緒……畫布上的細紗,似乎隱隱圍繞着女性身體的外緣;立體造型上的遍佈刺感的牙籤,空間中柔軟材料的拉伸、褶皺、折迭和打結以及多種細節處理,讓人聯想起一種漫長的心歷路程。如裹屍布般緊緊纏繞的繃帶亦如對人為束縛以及人生終結的思考。拋開這些嘗試深入的解讀,張爽的作品也許首先帶給人的是一抹不安:因為端莊拘謹的傳統審美已被徹底顛覆;純淨無染的白色也成了極具表現力的創作元素,而這恰恰也正是張爽作品的魅力所在。

儘管張爽的作品表現的是一種個人的焦慮,但從中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女權意識,透過各種材質的表面你能感受到一種對性別以及身份的清晰思考。她的作品傾注於這一主題表達,讓人能夠真切感知她內心的掙扎和對真知的求索。即使在如今的21世紀的文化環境,性主題的表達仍然會遭到各種質疑,更何況出自一位女性藝術家。因此,這種進行深度的自我剖析,並通過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對人性以及權利結構的認識的直接表現,確實需要莫大的勇氣。張爽的藝術直白的挑戰了男權社會對女性藝術家的固有定位。

張爽的作品主題“白上之白”(White on White)顯得頗為貼切,因為展出的作品無不隱含深意,且允許多種釋意相容共存。白色在西方文化中代表著貞潔與自由空間,而在東方則與死亡和葬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為白色退去了萬物的色彩,也隱去了千姿百態,如生命中的原始能量,本質而不容回避。這種單純的視覺吞噬恰如裹屍布般的沉重而肅殺。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白色的單純,卻可能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墮入美麗迷人的謊言……張爽能夠嫺熟自如地運用白色表達多重意向,因此她的作品更讓人無法捉摸:似乎愈是切近卻愈感遠離,令人觸及深處一刻,卻發現仍然身墜迷霧之中。張爽一體多面的藝術特質在作品中如此煥然呈現;她的作品更像是一份邀請和提案,讓觀者與作者之間靈犀暗通。穿行於緊繃或撕裂的白布之間,撩起表面薄紗進入實質空間的同時藝術家的藝術密碼也終將被層層破解(0視點6)。

張爽能夠運用多種材料打造柔軟而明確的藝術效果。不論是在“0視點6-7”作品前駐足,還是從“0視點1-4”前走過,她的作品無論遠觀和近看,總給人如夢似幻的特質。在作品“0視點5-14,5-15”,一張巨幅的陰部畫面被粗糙的沙粒所圍繞,這些沙粒遠遠望去仿佛彤雲披拂;但是近看之下,儼如異物感的細節處理卻造成令人不安的視角反差。在“0視點2-6,2-13”之中,她使用柔軟的材料製作的性徵造型,釘在其上的尖刺仿佛海膽的觸鬚,讓人心生憐愛卻又無法靠近。這個違背經典美學法則的創作卻收穫了意外的效果。也許這正符合《易經》中對顯露與消失的恆久不變自然法則。
張爽的大部分作品表達都與身體有關,通過表現女性外觀身體的特徵卻暗示着深層的心裡變化。讓人們直接聯想到的是人與其性別身份。這些作品非關情欲,對於細節與精度的尺度把控,引導觀者的視線穿梭於如實驗室般感知瞬間的神經脈絡。整個作品中沒有顏色和血跡,更沒有體液,卻着實有着不能回避的吸引。回望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單色畫曾是很多表現主義藝術家的寵兒,如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巴內特•紐曼(Barnett Newman)、克萊福特•斯蒂爾(Clyfford Still)、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等藝術家都將此作為重要的創作形式,但他們並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深入解讀。與此相反,張爽的單色作品卻是經得起細細品味的,觀者可以通過其抽象的藝術表現手法,逐層抽絲剝繭,挖掘出畫面背後的内涵。

在創作中,張爽對作品的尺寸強調更像是為了把握能量與精確的平衡。其中,一組象徵男權的陽具作品高度超過十英尺,而另一件以子宮為造型的作品則覆蓋了整個畫廊的內部空間。而她的小型作品也能輕易地抓住觀者的視線。在柔軟帶刺的有機物體(0視點2-5),以及令人聯想的細節塑造(0視點2-1)。後者對身體造型的處理讓人不禁聯想起層層纖薄緊鎖的白玫瑰,尖銳的針刺像是一種固執,似乎是自我看護。這讓人想起著名的德化白瓷(又稱中國白),這種明代的瓷器以白色昭示著純度的力量,讓人油然產生“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莊重之情。

多年來的藝術學習和文化薰陶,讓張爽找到了自由獨特的表達方式。張爽的父親張憑是著名的國畫畫家,曾長期擔任中央美術學院的教授。 因此,張爽幼年時就對藝術耳濡目染。在青少年時代,她就讀於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後順利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人們或許會說,她天生已被烙下藝術基因,走上藝術之路應是那麼的順理成章。然而,獨立自省的性格使她令覓其徑。20世紀80年代,面對當時中國的藝術環境,她決定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期間,她獲得了東京藝術大學的美術碩士學位。隨著婚姻與人生經歷,以及生活環境的變化。在日本期間她開始關注不同文化中的性別規範。更於2003年,她帶著六歲的女兒移居美國加州。常年的旅居和遷居生活,讓她在接觸不同文化的同時,多了一些思考的角度。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的同時,藝術創作更成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平衡。在畫布上剪裁切割時,她好像在剖析自己的內心世界,沉浸在創作之中的她,能夠在過程中找到自我與自由。

張爽作品的魅力在於有一種原始與能量的美﹔其富有張力的作品又顯示出形而上的意味。在這個充滿懷疑與美學暴力的現實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作品在表達缺陷、脆弱或不確定性。不難發現在其作品中的破裂、尖銳、與粗糙元素之下暗藏的不安、恐懼與躁動……她引領我們進入一個錯綜複雜的個人世界,在那裡,我們直面自身的恐懼,卻又從中深刻領悟,這正是她的成功所在。

Mary-Ann Milford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米爾谷
MARY-ANN MILFORD-LUTZKER
美國伯克萊加州大學博士畢業。
美國米爾斯學院亞洲藝術史教授,米爾斯學院卡福東亞文化研究所藝術及藝術史系主任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亞洲當代藝術委員及亞洲藝術協會顧問委員
印度藝術與文化遺產協會SACHI 之創辦人之一
亞洲傳統及當代藝術策展人及評論家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