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志

1976     生于四川成都郫县

2000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居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主要个展
2016   逢生--吴建军张发志双个展,一马画廊,成都,中国
2013   自然的界限-枯山,Wada Fine Art Gallery ,东京,日本
2012   自然的界限,J.CHEN画廊,台北,中国
2011   自然的界限,第二回展,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10   自然的界限,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08   昆虫记,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07   红,Avanthay Contemporary/Arndt & Partner,苏黎世,瑞士
2006   理想,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06   理想,La Bertesca — Masnata Gallery,意大利

主要联展
2018   “背靠背”四人作品展,境.艺术空间,成都,中国
2017   “时间挫”,基准方中艺术空间,成都,中国
2016   2016ART台北,台北世贸展览一馆,台北,中国
2016   第二届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文轩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5   学院内外艺术文献展,篮顶美术馆,成都,中国
2014   社会风景—中国当代绘画中的风景叙事,成都市国际文化艺术品交流中心,成都,中国
2014   2014居住在成都,台北关渡美术馆,台北,中国
2013   自我生成—来自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实验与实践(1992-2012)邀请展,苏州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2   首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社会风景,巴塞当代美术馆,苏州,中国
2012   近观与冥想,2012当代艺术邀请展,巢艺术中心,成都,中国      
2011  “欲----病理与凝视”研究计划,A4当代艺术中心,成都,中国
2011   变异的风景,上海月湖美术馆,上海,中国
2011  “有朋自远方来”,而居当代美术馆,大理,中国
2011  “山水”,瑞士卢塞恩美术馆,瑞士 
2011   相遇与乡愁,清和美术馆,南京;汉品美术馆,杭州;蓝顶美术馆,成都;重庆大剧院,重庆,中国
2011   我们--青春,徐汇艺术馆,上海,中国
2010   隐形的翅膀,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9   虚拟的风景,北京0空间,北京,中国
2008   贯穿——中国当代艺术流派展,巴塞尔博览会,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08   现在开始,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2007   口传和耳闻的四方,第三届贵阳双年展,贵阳美术馆,贵州,中国
2007   1976—2006 从乡土现代性到城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北京,中国
2007   现在?上海,北京现在画廊 [上海站],上海,中国
2006   虚虚实实——亚洲当代艺术的再发现,首尔,韩国
2006   一次性消费——装修OCAT,深圳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
2006   变异的图像——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上海美术馆,上海,中国
2004   居住在成都,斯民艺苑,新加坡
2004   居住在成都,深圳,成都巡回展,深圳美术馆,深圳;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2003   第三届中国油画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1999   第九届全国美术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自然的界限,何桂彦,节选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自然的界限,何桂彦,节选>>

 《自然的界限》系列的出现标志着张发志创作观念的一次较大的改变。全景式的观看让位于微观化的表达,画幅的尺寸也从原来的240cm×300cm变成30cm×30cm的小画面。不过,从创作观念衍生的角度讲,艺术家仍保持了内在的延续性。实际上,从《渲染的风景》开始,矫饰就成为了张发志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

首先,“矫饰”来自于“渲染”,因为“渲染”制造了一种视觉上的不真实感。其次是《自然的界限》中强化了观看时的仪式体验。和《渲染的风景》中全景化的观看不同,在《自然的界限》中,画面的主角可以是一颗松树、一片断崖、一堆石头。此时,微观化的表达使得“凝视”成为了可能。也即是说,《渲染的风景》中的“看”是拒绝观众进行细致解读的,但是《自然的界限》则希望观众凝神观照,让细节将其带入画面。而“矫饰”感就源于,“凝视”之后,观众会发现,这些自然景观是仪式化的、程式性的,它们依然是不真实的,是刻意为之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宏大叙事并不取决于画幅尺寸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进一步体现艺术家更为内在的创作观念,即张发志力图用过去那种创作观念来创作另一种景观化的风景。这似乎充满了悖论。换言之,不管是《渲染的风景》,还是《自然的界限》,它们仍然是宏大叙事的,仍然是崇高的、伟岸的、抒情的,仍然弥散出一种浪漫主义的审美气息。不难发现,张发志的作品一直在与新中国以来的风景或山水领域的创作范式、审美习惯进行对话。互文性的艺术史情景很显然让它们形成了某种特殊的张力,而张力的背后也会赋予“矫饰”以另一种文化维度,即对过去那种观看机制与审美习惯的质疑与反思。

    虽然《自然的界限——盆景》开始脱离了此前风景或山水领域所形成的历史语境,但微观叙事,以及对“凝视”的重视反而愈来愈得到了强化。盆景作为新的创作题材是艺术家深思熟虑的结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上,盆景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章怀太子墓(建于706年)的壁画中就可以看到侍女手托盆景的情景。经历五代、宋元,到了明清,盆景作为一门艺术已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盆景不仅广泛用于家居与园艺,而且得到了文人、士大夫的钟爱,它们既可以用于装饰,也可以表现深远的人文意境。不过,在张发志这一类型的作品中,盆景不仅仅只是一种景观,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的要义在于,借助于“凝视”,从而对盆景所承载的那种传统的观照方式与审美习惯进行反思。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视觉考古学,或者对形式进行社会学的剖析。因为作为审美对象的盆景,它们的生长实质是缺乏自身主体性的,它们的存在始终是被人们既定的审美习惯所控制、所规训、所异化的。凝神关注,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些盆景依然与现实保持着距离,在审美趣味上同样充满着“矫饰”的意味。以“凝视”为媒介,张发志笔下的盆景与其说是在描绘一个审美的客体,毋宁说是在探讨一种与盆景息息相关的视觉机制与审美习惯是如何生成的。在这个意义上,“凝视”包括了观看,但又高于“观看”,因为它力图将“看”融入到一种历史与文化的情景中,从而赋予“看”以文化意义。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