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辽宁)
1982 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
2008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2012 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师从何家英教授,获硕士学位
2013——2016 就读于南开大学,师从尹沧海教授,攻读艺术与艺术品投资专业,获博士学位
2016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资助项目获得者
2019年度中国文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资助项目获得者
现居天津,中国国家画院博士后,导师杨晓阳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天津市美学学会书画美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天津市书画艺术研究会工笔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
 
主要展览
2019“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9 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第九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天津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4“多彩中国梦”—2014百家金陵中国画展,江苏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4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天津优秀作品展,天津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3“相聚宜兴”全国工笔画作品展,吴冠中艺术馆,宜兴,中国
2012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天津美术馆,天津,中国
2011“桃李英华”何家英师生作品全国巡回展,南京、合肥、南昌、武汉、西安、济南、郑州,中国
2011 百家金陵中国画展,江苏美术馆,南京,中国
2010 第二届中国线描展,河南省美术馆,郑州,中国
2008 第七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寻常生活的审美言说——读张琳的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寻常生活的审美言说——读张琳的人物画>>

徐恩存

青年画家张琳以寻常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之所以引起我们瞩目,在于她把寻常生活现象,都指向了内心情绪的表达。她在作品中,意欲表现的是当代女性寻常生活和内心情绪的丰富性及其精神状态;作品同时表明,在审美意义与个性化生活感受和体验中,包含的正是寻常生活所存在的生命意义。
 
由此可见,张琳是一位善于在寻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美的形式,并敏感于审美创造的女画家。
 
显而易见,张琳从女性视角出发,在“以技入境”的前提下,我们的寻常生活与当代女性形象在她笔下被表现为“形神兼备”与“风姿清俊”,人物形象焕发着健康、充实与蓬勃的时代气息,如,《乡》、《归》、《美朵》、《彝族珂妈》等作品中少数民族女性的朴实与勤劳、忠厚与率真的品格表现;《格桑花儿开》、《煦日如妆》、《凉山絮语》作品中的当代女性的性情流露与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憧憬、向往;而在《雪》、《品茗》、《玻璃窗前的梦幻剧》、《假日》、《致青春》、《岁月静好》、《信》等作品中所表现的青春女性寻常生活状态,自然也流露出画家在不动声色中所要表达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情调,其中不乏画家自己的心路历程,生活理想与态度,因为,张琳作品中表现的都是她置身其中的生活。
 
在看似对寻常生活表象的表现中,实际上显示出张琳的独特洞察力和很高的悟性。看得出,在这些娴熟而又朴素的表现中,倾注了她对当代女性生存与理想的真挚爱意,显然,张琳是以女性的温情关注现实生活的画家,借助艺术创造完成自己精神生命的延续,在纷纭繁复地现实中,努力寻找一种纯情,并守护着女性精神的“伊甸园”。因此,张琳“平视”的绘画视角、温情的艺术态度,不事张扬的表现,都给我们以深刻印象。
 
这是张琳心灵深处的情绪。
 
因此,这种意识贯穿她几乎所有的作品之中,并被她表现的十分真挚和从容,轻松而洒脱,进而凝聚为这个时代女性的“梦”。在画家编织的梦境中,不论是山乡女性,还是城市女性,都充满着浪漫的诗意和抒情的氛围,并始终都洋溢着一种安静与淡定的,散文般地诗情,且摒弃了城乡的差异,她专注的只是对人和文化自身的深入与形式化的表现。
 
从对生活的现实感受和体验出发,张琳的艺术取向是接近其导师何家英先生的,但在实质上,其不同又是显而易见的;她读博士时,师从南开大学尹沧海先生,言传身教、名师高徒,几年间,张琳的艺术日渐精进,令人刮目。因为,在张琳的作品中,充满着对个体价值的希望与追求;譬如,艺术表现上的阳光感、丰满的生命与文化关怀,指向的是一种现代人的“梦境”——幸福与获得。即是说,张琳的“文化关怀”更多的是一种“人间关怀”,落脚在“人的价值”上;因为,她的创作从未离开人的存在环境,从未离开对精神渴望的展现。
 
她的代表作,《玻璃窗前的梦幻剧》,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以写实手法表现的青年女性在商场玻璃窗前的映照,在光怪陆离与琳琅满目中,他们心态各异,情绪复杂,这正是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普遍心态的象征性表现,她们创造并生活在新的存在空间中,而她们各自的生活中充满了具有“巴洛克风格”的视觉的和触觉的意象,具有着明显的直觉和感性相通的精神气息,蕴含着希冀、企盼、向往与要求,以及由此而来的“梦幻”感。
 
在“以形写神”的表现中,迷惘与虚无本身就是青春的表情,也是丰富的与难以测度的内心情绪表达,张琳以“似与不似之间”的间离手法,融入了现代感,使作品的现实叙述性逻辑发生无情节的逆转和起伏跳跃,在有限画面中的安静、淡然的意象产生了若即若离和有意无意的平静与安祥的意味与形式感。显然,画家在这里奉献给我们的是这个时代女性们的“梦”;梦境由她们自已编织,在玻璃窗前,他们各自独立,却又构成具有现代意义的梦幻剧的意象整体,没有激情的情绪节奏,带来的是人生思考,但画面整体场景并不黯淡,虽无光鲜的色泽,却纯粹精致,韵味无穷。
 
《玻璃窗前的梦幻剧》,其令人瞩目之处,在于作为写实工笔人物画,超越了写实逻辑的情景演绎,它颠覆了情节和叙述性,解构了三维空间场景,它依靠的是近于平面空间的无情节的人物关系和层次感,营造的是毫无剧情的“剧情”,毫无诗意的诗意,让我们看到了“间离”后的美学价值,作品焕发出告别古老传统的现代精神。
 
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样的作品。因为,画好一张有主题、有形式、有内容的作品,对张琳来说,是不难的,难的是在无故事的地方发现生活本质和真谛;而这正是张琳的优势所在。她善于在写实的手法中进行观念的置换,如作品《玻璃窗前的梦幻剧》等;都体现出画家的善于在具象意象的组合中,营造同一时间中的多个空间叠加,不露声色的巅覆了写实绘画的逻辑关系,如《煦日如妆》等;体现出她更善于在无主题与无中心的画面运思中,表达当代人的内心情绪和精神状态,赋于作品以深长的耐人寻思的意味,如作品《等待的心情》、《假日》、《品茗》等;可以肯定的说,当代文化语境的丰富与多样,给了张琳这一代画家以滋养、启迪和提升,使她得以通过自己的方式表现当代女性的现实生活,她笔下的人物多在安静、沉默与平淡的情绪和状态中,展示出对生活和生命状态的思考。
 
做为具有学院学术背景的青年画家,张琳基础扎实、功力深厚、视野开阔、思维敏锐、修养全面、并中西融通,因此,她在寻常生活的女性生存情态中,发现了现实的诗情,而且数年来,她坚持自己的“平民”立场,演绎着这一主题,执著于情绪化的形式求索和内心意绪的表现,她善长女性内心情绪的意象化刻划,并显示出老道的功夫与能力,而且不露声色,以一种淡定从容的温情,为作品贯注了自然、平实、精炼的韵致,由此形成了她的风格。具象的写实手法是张琳基本的形式语言与风格,但她从不故弄玄虚、不玩花活,靠着画面内在张力给人留下难忘印象。
 
阅读张琳的作品,一个明显地感觉是,她把当代女性的“梦”,置于生活和人性的根基上,在安静、温情,甚至忧郁与伤感中,表现出某种隐秘的感情流动、憧憬和向往。
 
精神的健康、内心的澄明,使张琳的人生选择是朴素与纯净的,她不做时代的“异乡人”,自觉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生活、体悟现实生活的温暖,观察现实生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因而,张琳笔下的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中的女性们,没有乏味的异样面目,她们的开朗、亲切、平实与淡定,昭示着她们的文化来源和精神源头。
 
读张琳的作品,一种现实生活的悠长意蕴在心底生发,可以肯定的是她让我们看到一种建立在本土之上的“梦幻”、“理想”与“诗与远方”,一种新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张琳很年轻,勤勉聪慧,脚踏实地走下去,定会有可观的收获!
 
在祝愿她的同时,也寄予厚望!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