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芳芳
张开溪是一位朴实、虔诚的艺术修行者,他从不掩饰生活带给他艰苦的曾经,更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阐述他的艺术观念,在他这里一切都是真实的、朴素的。与同龄艺术家相比,他也许经历了很多旁人没有经历的艰辛,但他始终坚持在繁华的都市中默默地守护着艺术的一方净土,无论外界世事如何改变,他的世界里唯有“艺术”是永恒的。
在艺术的道路上,张开溪走的并不顺利,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缺乏系统专业地学习,全凭一腔对艺术的热爱及自己的坚持才会走到今天。因为有限的条件,从小就喜欢绘画的他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真正的艺术,甚至从未想过艺术还有国、油、版、雕等的分类。直到高考前,才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练习素描、色彩等造型基础。1993年,考入了自贡师专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这个专业涉及到的东西非常多,素描、色彩、版画、国画、油画等都需要学习,但却并不深入。这样的教育一方面开阔了张开溪的视野,让他学到更多的东西,也更容易将不同的信息融合起来;但另一方面因为在专业上缺乏象专业艺术院校学生那样系统、深入地学习。但这似乎并不妨碍他对绘画的热情,对艺术的热情。
在专业美术学院深造一直以来都是张开溪的梦想,所以在师范学院毕业参加工作以后,他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 2000年,张开溪放弃原来的工作决定继续深造,
便抱着激动的心情进入了四川美院油画进修班,2005年,又决定从零开始学英语考研究生,这一决定改变了张开溪原本平淡的生活轨迹,甚至改变了他的人生观。经过不懈地努力, 2007年他如愿考上研究生,但却再一次阴差阳错地与美院及他喜欢的油画专业错过,而是进入到西南民族大学版画系进行深造。这三年对张开溪来说大概是过得最纠结的三年,面对各方面的压力,他开始思考他的艺术道路将何去何从,期间他也尝试了不少不同类型的油画创作,但所取得成绩并不如他所愿。
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张开溪始终没有放弃他的艺术理想。从研究生毕业到现在,张开溪的创作中一直在关注社会、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境遇,以微观叙事的方式表达个人观念,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表达自己最好的语言方式。《大生产系列》(2007—2008)表现的是道路改建工程,工业社会的扩张,都市化进程的推进,拆与建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主旋律,也给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留下很多的思考。这一系列作品中,承载着张开溪对美好未来和周围环境有所改善的期许,他希望在这些带给人们不便的工程作业之后,生活的环境能够有所改善,画面描绘极为细腻,大型的机械、庞大的工程、渺小的人群在张开溪的笔下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在美好愿望的驱动下,艺术家甚至将这些原本冷冰冰的工程赋予一定的情感,既为逝去的曾经做一份见证,更期待美好的未来。
《活在边缘系列》(2009)的创作阶段大概是张开溪内心比较迷茫的一个阶段,也是最具尝试性的阶段。他由关注周围环境转移到关注自身上面,开始对人性关注,对人与社会问题深入挖掘,画面表现大胆,笔触奔放,色彩对比强烈,具有强烈的冲突感。画面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是面部表情模糊的木头人,与明亮、流淌的颜料融合在一起,使观者内心产生一种极度的动荡感。这大概与艺术家自身的境遇有关,2009年还在读研究生的张开溪,无论是在艺术上,还是生活上都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中,艺术上的迷茫、生活上的压力都转化为绘画中的语言,他试图从绘画中能够找到答案,找到内心的归属。
直到《儿戏系列》的尝试,张开溪逐渐脱离困惑,开始了一种新的探索语言。《儿戏系列》创作的灵感仍源于张开溪对生活的感触。2006年女儿的出生给张开溪带来极大的触动,一方面是对新生命诞生的激动,另一方面却又是无尽的担心,因为在这个小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太多的未知和无法预测。女儿承载着张开溪的希望和担忧,他以女儿为素材,创作了《儿戏系列》,这一系列作品也成为张开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儿戏系列》中,张开溪将孩童嬉戏的场景表现在画面中,但又并不是对现实场景的直接复制和挪用,而是形成了具有个人化的语言特点,是古典与当代语言的结合。《儿戏系列》的创作始于2008年底,中间在2009—2010年停了一年,创作以木头人为主题的《活在边缘系列》,2010年下半年重新回到这一系列的创作中,并对此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所表现的内容也更加的多元化。
《儿戏系列》中孩童作为表现对象日渐成熟。2008年张开溪在《儿戏系列》中表现轻松,背景空旷、视野开阔,看到嬉戏的孩童,让观者不禁会心一笑。接下来的《儿戏系列》表现对象仍然是不谙世事的孩童,但却离孩子纯真的世界越来越远,画面中的废墟、金属质感的东西越来越抢眼,孩童本该有的天真无邪的快乐找不到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凝重和迷茫。人们不禁会问:究竟发生了什么?社会高速运转、科技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信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似乎一切都在向新时代迈进,但清新、质朴这些曾经触手可及的气息却越来越远。对当下的孩子来说,大杂院式的生活似乎是天方夜谭,他们的生活被包裹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有限空间里,他们的物质生活提高很快,却也暗藏隐患,诸如食品安全问题、教育问题,甚至人格的培养问题等,张开溪在作品中表现的正是这一矛盾点,他以特有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担忧,甚至是无奈。
张开溪是以孩童为载体,表现个人内心的某种情绪,并有意识地将传统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的创作尝试。与之前相比,张开溪现在的创作更加自由,在这系列作品中张开溪找到了个人的兴趣点,也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尽管张开溪没有接受过油画方面系统地训练,但对细节的描绘和画面的处理却是他的长处,以写实的方式表现不太真实的场景,以此来表达个人的艺术观念。
张开溪始终在时间运行的过程中寻找踏实的感觉,在游离的社会中寻找归属感,在浮躁的社会中坚持对艺术虔诚的修行。绘画是张开溪的兴趣所在,他用坚持成就了自己的兴趣,并将自己的人生通过绘画语言,外化于物,在精神的修炼中延续自我,表现自我,释放自我。
【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