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场秋拍预展开幕,市民在参观集中亮相的中国书画
几年前,湖北只有大唐、中信、诚信三家大型拍卖行。2010年,嘉宝一品等拍卖公司逐一成立,湖北的拍卖公司顿时如雨后春笋,且大多拍卖的是书画类作品。这“一锤子”买卖背后都有些什么样的故事?
眼下,2012春拍即将开始,各家拍卖公司收集拍品的大网已经撒开。记者近日连续走访拍卖市场的相关人士,发现书画的拍卖与包装明星几乎类似:被“经纪人”发掘、培养、“走秀”,最后通过拍卖来变现。
书画天价多与画家本人无关
价位涨跌全是炒家买卖的结果
2011年11月,冷军的两幅书画《竹》,在湖北嘉宝一品拍卖行的秋拍中以130万元成交。而几年前,冷军的作品并没有这么高的行情:2006年11月,北京保利秋季大拍上,冷军的《世界风景之三》成交价格是572万元。
实际上,这样的天价,已与冷军个人没什么关系。他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都是资本运作的结果,作品已经转了几道手,我也管不了这么多了。画家本人已经成了"局外人",价位涨跌全是炒家买卖的结果。”
冷军所说的“炒家买卖”,指的就是书画艺术品拍卖背后的一条完整产业链,画家、策展人、评论家、画廊、艺术品投资公司、拍卖公司。
一般情况下,画家的作品出来后,有一些看好他们发展的策展人,类似于明星经纪人一类的推手,会为其作品进行展览策划、宣传等。随后,评论家“出马”点评,类似于影评人一样,写出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所在,也使得市场上更多人了解这些书画作品。随后,画廊、藏家或者艺术品投资公司会定期地收藏一些自己看准的书画作品,时机成熟时,就送到拍卖公司进行拍卖来变现。
目前,不少业内人士都身兼该产业链上双重或多重角色。
既然将艺术品比喻成明星,它的“成名”之路也离不开各种幕后推手的包装。实际上,记者了解到,一些画廊、艺术品投资公司、藏家或职业炒家也出现在拍卖会现场,他们也通过这些拍卖会来收购一些作品,甚至不惜为某些作品抬高身价。这样,就能为下次再拍卖时的高价做铺垫,辗转几次后,一幅原本很平常的书画价格有可能上涨很多倍,而这些炒家就能从中获利。
艺术品重品相也重包装
画廊、投资公司成画家“经纪人”
如果将书画艺术品比喻成明星,那么一些书画大家的作品几乎和知名明星一样,其价值随着每年的行情有着稳定的增长。而此前一些在书画市场上还没有太高知名度的画家,则需要通过画廊、艺术品投资公司做经纪人,为这些画家进行市场运作。“你看我这一幅画,我开始收的时候每幅一千元都不到,这几年我私人卖或者拍卖就能卖到八千至一万的价格。”昨日,在天乐艺术发展公司,老板刘志磊向记者展示了一幅我省画家尹世顺的作品,一幅水墨画。刘志磊几年前就看好尹世顺的画,并收购了不少他的作品,还曾出资送他到北京画院进一步深造,提高理论修养。 一方面提高画家的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又提高画家的艺术功底,也使得画家的作品逐渐走进大众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