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投资者看准了艺术品这一领域,但是浑水摸鱼者也随之多了起来,作伪造假者的技术也不断进步,上拍艺术品的真伪成为买家越来越头疼的问题。从2001年开始,就不断有各地的大小拍卖公司陆续推出“保真拍卖”。2003年,浙江丽泽拍卖推出“古玩保真拍卖专场”,承诺拍卖结束7天内,买家可以无理由退货。2005年,中招国际拍卖公司推出“当代名家书画保真保退拍卖会”,承诺买家在购买拍品3个月内,若由画家本人否定,或由中国收藏家协会认可的“书画鉴定团”中任意两名专家联名认定为非真品,公司将无偿退还全部成交款及佣金。2008年,江苏爱涛拍卖推出“天工神韵——明清苏作家具保真专场及紫玉淳美——中国宜兴紫砂保真专场”;2010年山东天承“中艺书画保真专场”;2011年,远方国拍2011季度拍卖第三期“保真专场”及秋拍“保真专场”;江苏万达2011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保真专场”(上)、(下)——中国书画等等。
近年来,“保真拍卖”专场数量逐年增多,从最初的零星到2011年不完全统计的二十余场。纵观“保真拍卖”十余年的发展过程,虽然保真专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推出保真拍卖的大多是中小拍卖行,并且成交额较为平淡,成绩最好的要属2011年江苏万达的两场中国书画保真专场拍卖,两个专场共190件拍品全部成交,成交额超过2亿元。而其他“保真拍卖”专场的成交率普遍超过75%,超过90%的较多。
关于“保真拍卖”的争论
事实上,关于“保真拍卖”的争论早已有之,在少则几万元动辄上百上千万元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保真拍卖”是否真的能够起到规范市场的作用,又是否真的得到了买家的信任呢,谁又能为“保真拍卖”保真呢?
所谓“保真拍卖”,目前绝大多数的拍卖公司这样界定:拍卖方承诺所有上拍作品均为真迹,如果作者本人或是有权威鉴定专家提供书面材料及可靠证据证明拍品为伪作时,卖方将无偿退还买家全部成交款及佣金。
一般来讲“保真派”认为,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乱象被人诟病已久,长期以来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知假拍假”“假拍”等现象频出,让一些想进入艺术品市场的买家真假难辨。而与其相关的文物鉴定行业也是黑幕不断,虚假鉴定早已屡见不鲜,艺术品拍卖的风险完全有买家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保真拍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规范艺术品拍卖市场的秩序,也能让更多的买家跨过“真伪”的门槛进入艺术品市场。
也有人指出,“保真拍卖”问题的根源在于《拍卖法》的不完善。现行的拍卖法主要是由拍卖行业的人士制定的,其中对拍卖行缺少应有的约束力。最为让人尴尬的就是,2008年2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上海藏家苏敏罗因三年前在北京翰海秋拍中购得一幅吴冠中赝品提起的诉讼做出判决,驳回原告苏敏罗的诉讼,并承担案件受理费。尽管苏敏罗手握吴冠中 “此画非我所作”的亲书,但是依然败诉。
而“不保真派”则认为,艺术品拍卖有其特殊性,保真拍卖全世界都没有先例。由于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统一的文物鉴定机构和科学鉴定手段,所以本来就没有被赋予“保真”权力的拍卖行也不能对所有拍品保真。不要说古代的画家已经过世几百年,没有人看过他们画画,没有人敢对他们的画作保真,就算是如今对在世的艺术家作品保真也有一定难度,并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愿意做这样的保真。北京匡时(微博)董事长董国强(微博)在微博上表示:“要求拍卖公司每件作品保真如同要求医院每个病人都要治好。如果医院写个告示说,不能包治百病,我们是说他诚实还是说他欺诈呢?”
同时,也有人提出了疑问,虽然拍卖行承诺保真拍卖,但是谁又能为“保真拍卖”保真呢?是送藏品上拍的卖家,还是备受质疑的鉴定家,还是自说自话的拍卖公司呢?如果“保真拍卖”真的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为何没有在市场形成风气呢?
编辑: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