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圣”何朝宗
八字技法形成“何派艺术”
明代是德化瓷业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代,以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代表的一批瓷塑艺术大师,把德化瓷塑艺术推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峰。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驰名中外的“瓷圣”何朝宗,他善于并继承吸收泥塑、木雕、石刻等各种流派的创作手法,将雕塑艺术与优异的瓷质完美结合,即师古而不泥古,总结出了“捏、塑、雕、镂、贴、接、推、修”的八字技法,从而形成了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的“何派艺术”。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的“传神写意”的雕塑手法,不仅注重雕像造型的完美,同时更注重刻画人物性格。他塑造的瓷佛像流传国内外见于文献记载:有释迦牟尼、观音大士、弥勒、达摩、罗汉等,而尤以观音最负盛名,当时民间称赞他所塑造的观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大士现真身”,被称为“何来观音”。此外,何朝宗的作品极少有雷同之作,据说,他每完成一件瓷塑作品,便会将它摆放在自家窗口,以供往来的行人品评鉴赏,称有人评说不合适的地方,他就会立刻推倒重来。但凡从自己手中走出的作品,何朝宗都会在作品的背部加盖他个人的印章。
知多
明清德化白瓷的款识特征
明代德化白瓷种类繁多,从形制上可分为人物瓷塑、日用器皿、陈设器和文房用品,其中人物瓷塑是德化瓷中最著名的制品。
在德化不设御窑厂,因此年款在此使用甚少。瓷塑作品的背后都印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张寿山”、“文荣”、“陈伟”、“陈念山”、“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等名款,款章为方形或葫芦形;其字体有篆书、楷书或行书;有些是用堂号款,如“心荣”印章的,还有直接刻上的,如“山人陈伟”“茴江山人”“大明成化”“大明成化年制”“大明万历年制”“大明国天启年制”“大明年制”等和在葫芦形内篆刻“福建德化制造”“德化”和方形内篆刻“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识。此外,有些器物已开始有釉下青花书写年款。如上海博物馆藏的德化窑明代天启年间烧制的白瓷瓶,瓶腹上就用青花书写:“时明朝天启肆年岁次甲子秋吉日赛谢”。明代中叶以后出现,晚期盛行的以画代字的款(如画小兔、秋叶、双鱼)和其他画款,在德化器物中也普遍运用。
清代德化白瓷瓷雕仍沿用明代方法,在作品背后加盖或刻上作者的姓名章款,如“云山刘宏荣制”“林杨”“林捷升制”“蕴玉”“苏蕴玉”“苏学金手制”“许云麟”“许云麟制”等。
市场:明代德化瓷塑领涨收藏行情
纵观国内近10年的拍卖市场,成交价超过百万元的德化窑白瓷仅两件。一件是由上海博海拍卖公司于2005年秋拍所拍出的明成化德化窑双耳香炉,成交价为187万元人民币。另一件是2011年由上海崇源拍卖公司春拍拍出的何朝宗制送子观音像,成交价为172.5万元。根据雅昌网拍卖数据统计,德化白瓷的成交价在30万元以上的约40件,剩余的拍品基本都在20万元以内成交。
目前拍卖市场中,明代德化瓷塑领涨着德化白瓷收藏行情,但这与其本身的艺术价值相比,当今市场中德化白瓷的精品还没有达到其应有的价位。当然这也是收藏的理性表现,目前最重要的还是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德化白瓷,品味白瓷之美。
德化白瓷的鉴定
德化白瓷从明代中叶兴起,明代中晚期达到了鼎盛而且成就最高,至清代中晚期日趋衰落。每个时期的白瓷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第一,明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红,犹如“婴儿红”白中泛红;明代中期,釉面白中微泛牙黄,犹如非洲成年象牙,泛牙黄色;明代晚期至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牙白,犹如猪油凝固时之白。康熙以后釉面开始泛白,有的集釉处出现青白色。仿品釉面一般光泽度过亮,给人以刺眼感觉,真品釉面温润弱光。
第二,明代早期,德化白瓷的胎色迎光透视白中泛粉红或肉红色。值得注意的是,凡是古代德化白瓷,不管其厚薄,迎光或灯光透视全部均应透光。
第三,从制作工艺上来看仿品一般为模型注浆后分段安装而成,判断时应注意:由于采用注浆成形工艺,所以器内会出现瓷浆流动纹路,一般成垂直状,且胎体薄而轻,釉呈奶白色,用放大镜观察一般有气泡,没有真品腴润悦目的特征。在同一纹式同一对称物体上,造型往往千篇一律,犹如印刷制品,给人的感觉是过于规正、死板、毫无生机。真品则为手工捏塑堆贴。
何朝宗(1522-1600年),字朝宗,名何来,号来观,以字行。明代瓷雕艺术家。何朝宗生活在明代嘉靖、万历间。是德化窑瓷塑的代表人物。何朝宗非常注重自己作品的艺术性,不是成熟的作品,决不轻易烧制,所以何朝宗的传世作品较少,作品以达摩、观音、罗汉等佛教人物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