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资讯
中国艺术品市场迎来藏家时代
徐其明认为,时间、机会决定了中国大收藏家可能很难做出来。“现在好一点的艺术品都要5000万以上,机会已经越来越少了。”包括徐在内,目前已经成型的这些大陆藏家,都是从1990年代初就开始做收藏。台湾的大收藏家们基本都是从1970年代开始收藏,“那时候他们都敢花500万去买件东西。”赖任辰介绍,陈永泰的收藏已延续40年,现在偶尔参加拍卖都是查漏补缺,“没有收藏家的藏品全是靠拍卖来的。都是细水长流、日积月累形成的。”
除了收藏规模,“台湾收藏家对收藏的认识,对自己藏品的认识,甚至对美术史、艺术史的认识,都研究到一个非常高的程度,或者说他们自己就是专家。”董国强说,中国大陆虽然现在已有一些收藏规模和水准不错的藏家,“但从这一点来讲,大陆的藏家还很欠缺。”4月2日的苏富比春拍上,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以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三倍。徐其明看到这个新闻,立刻就知道这件珍品一定是港台的藏家买了。大陆的瓷器藏家比较了解清三代的东西,港台的藏家才肯出这么高的价格,“因为他们了解,他们有底气。”
台湾收藏家的风范也令徐其明印象深刻。“他们都是很低调、谦逊的人。”徐其明回忆起早年参与国际拍卖市场时与台湾收藏家的一些往事,“如果他们手里有类似的东西,一般会让着我。他们觉得大陆好不容易有个做收藏的。拍卖完了后会过来跟我握手,恭喜我。”徐其明和港台的很多大收藏家后来都成了朋友,成为那个圈子里十分少见的大陆人。“我们现在的拍卖是剑拔弩张、你死我活,想的都是‘你资产比我少,凭什么跟我争?’没有想过这个藏品对我有多重要,会不会增光添彩?我们的心态跟港台的收藏家完全不一样。”
“如果硬要说两岸收藏家为什么不一样,我认为可能是时代背景的问题,不是人的问题。”赖任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台湾是没有断层的。“所以台湾的整个文化氛围,是可以让有心的企业家去理解这些文化的东西。”
但也有一些收藏注定只能在大陆,台湾的收藏家永远也做不到。1990年代,退出书画收藏后的李建忠,因为生意中室内装修业务常用到古代建筑构件,接触了古民居。从那时起,他在江浙、安徽、山西等地一口气买下200余套明清时期的古宅,所有的梁柱榫卯甚至砖头瓦片都按编号整理,运回上海的仓库。每套宅子都有厚厚的影像、文字资料。今年下半年,100多套经过清洗、修复、还原的老宅,将会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上海浦西江边,延绵2.5公里。它们与浦东洋气十足的摩天大厦遥相呼应。
“那时,有钱的人家基本都把老房子拆了,住老房子的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房子的环境都很糟糕。现在回头看,我是抢救了一批中国古建筑。”对于无意间做成的这件事,李建忠很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这一生做了一件事。”从这些修复后的精美建筑里,你能看到一个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几乎彻底消失的中国,那种浓烈的中国风格和气息能触动内心一种遥远而亲切的感动。
守候“中国MoMA”
李亚俐从1970年代就在台湾经营龙门画廊,完整地见证了台湾这些大收藏家的成长。她发现,“50岁的男人突然开始喜欢艺术品的时候,会不得了,真的像疯了一样。这个时候他已经非常富有,人生走到这个阶段,他会想到底什么东西是自己的?”当他们收藏越来越壮观,面对一件举世无双的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生最重要的作品、甚至是代表一个民族某个阶段文化发展脉络的艺术品时,“会有一种责任感,他们会想,这些东西到底该怎么办?”
中国大陆的企业家,正在经历第一个心理状态,即占有阶段;并且在懵懂地探索第二个阶段。
1997年,30多年未在市场露面的宋徽宗真迹《写生珍禽图》,被尤伦斯夫妇以两千多万价格拍走。2009年,刘益谦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以6171万元拿下。一位故宫博物院的老专家对刘益谦说,尤伦斯夫妇曾经跟他炫耀过“宋徽宗在他们手上”,他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些东西我是永远都不愿意出手的,除非别人出的价格完全是我不能拒绝的。因为它是你生活的一段记忆。”刘益谦说。2007年,刘从一个收藏家手里花7000万买了一件重要的藏品,据他讲这是艺术品私下成交的最高价格。这位卖家哭着跟刘益谦说:“毛毛(刘的小名),我这东西卖给你了,我在这个行业里面就一点地位也没有了。相当于你把我的脊梁骨给抽掉了一样。”他最后提出一个要求,在这件东西后面空的地方盖几个章,刘益谦当时没答应,但最后他还是留了两个章,一个是“相知相伴十五年”,还有一个是“别时容易见时难”。
“中国历史上那么多成功的商人,留下的有几个人呢?一百年后人家怎么评说我?有可能人家会把我所有做过的东西都忘掉,就记住了当年宋徽宗的画在我手上。”刘益谦说。
收藏家一开始都有极强的占有欲,他们舍不得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在第二个阶段,他们必须与自己的占有欲做斗争,所谓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用广汇美术馆馆长包铭山的话来说,就是“藏而不用,不用何藏”?
“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事情是‘龙的美术馆’开馆。”一位收藏界人士写道。2012年,刘益谦、王薇夫妇在上海浦东的“龙的美术馆”,以及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广汇美术馆,都将对公众开放。要知道,刘益谦、王薇夫妇在古代书画、现当代油画上的收藏在国内无人可及。而新疆广汇在近现代书画上的收藏,在国内也无人能及。
位于上海浦东黄浦江边的震旦博物馆,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开馆,目前正处于试运营阶段。“一个收藏家要变成博物馆运营者,其实中间有蛮大的难度。”赖任辰说,“首先你要有足够的收藏,然后要有学术支持,专业经营团队;接着你要有一个好的地点、长期运营,这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他算了笔账,在陆家嘴这种寸土寸金的地方,6000多平方米的震旦博物馆,一个月租金要200万元人民币,一年就是2000多万,这还不算水电费、营运管理费、安保费用、推广费用。“因为这栋楼是陈董的个人财产,他自己拿出来做博物馆,才有可能做下去。”赖任辰介绍,陈永泰多年以前就开始筹划博物馆,2003年台湾震旦博物馆成立,2007年开始筹划建立上海震旦博物馆。目前,震旦博物馆馆长是台湾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张临生女士。“在这个阶段,陈董更加重视藏品的学术研究和推广。”赖介绍,震旦目前正在和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考古学系合作,开展中国古器物学方面的研究。
“(收藏)到最后,你会问对自己对文化是不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你收藏是为了什么?”赖任辰在震旦工作已20多年,比较了解陈永泰的思想脉络。震旦博物馆的下一步是成立基金会,把它捐给基金会。“陈董很清楚,这个博物馆不会给家族,也不会给企业,一定是基金持有的、社会公益团体的形式。”赖任辰说,人总有一天会离开世界,企业组织也会变动,只有独立在个人和企业之外的基金会,才能让博物馆有长期稳定的支撑和发展。
马未都也希望某天自己的观复博物馆能够捐给基金会,他也在考虑筹建自己的基金会。“这不是唱高调,收藏做到一定时候,你发现它成为了一个负担。不能吃,不能用,不能带走,还要去投入、去照顾它。”马未都说,“最后会发现你只是暂时地替社会保管了它们。”他的财力显然无法与那些企业界巨擘相比,他特别欣慰的是,位于北京东六环荒凉地带的观复博物馆已经能够收支持平,去年门票收入就有200万。“在公立博物馆全线免费的情况下,我收50块钱门票其实很贵的。为什么这么偏远、交通工具都没有的地方,还有这么多人来看呢?这说明第一有需求;第二,一定要自己做得好。”
“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旁边有一个乡下博物馆,我去过,最近刚匿名收到七亿美金的赞助,谁捐的不知道。我就梦想着,我们的博物馆做得特好,突然财务说,咱们今天进了一笔钱,谁捐的?不知道!”
包铭山认为,这些藏品的命运只有两种:卖掉或者捐掉。他似乎暗示了广汇美术馆最终将会捐给社会。包铭山的另一个身份是苏州画廊协会主席,他经营的永源斋画廊,是祖上曾经营了几代的产业,他本人也是业界知名的藏家。“我的书画都会捐给广汇美术馆,古董会捐给苏州博物馆。这些东西带不走的,给它们找到一个好的归宿,我也放心了。”
从前几年开始,各种门类的私人美术馆、博物馆开始在中国流行,目前已经有北京的今日美术馆、民生银行美术馆等等。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很多所谓的美术馆,名不副实,有一些甚至是开发商圈地的噱头。“不管是收藏、投资,还是利用艺术做任何事情,客观上会促进艺术的发展。”一位业界人士分析,最后会有一些沉淀下来。
在中国,私人美术馆的发展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在国外,政府有很多支持私人美术馆的政策,比如抵税。在国内是没有的。”包铭山说。美术馆的用地也是个大问题。如果不能解决土地问题,美术馆根本没有可能开。更重要的是,这些私人美术馆的未来与企业经营的好坏有很直接的联系。“1990年代也有很多企业做博物馆,但是最后企业一垮也都散掉了。”马未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