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艺术家与品牌的稀奇反应 艺术如何走出小圈子

时间:2011年09月24日 作者: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很专业”的瞿广慈依然遭遇了“转型的烦恼”。

  从艺术家到品牌管理者,角色转换的难度大大超越了想象。从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作到人员管理、店铺经营、策划营销,瞿广慈几乎是从零学起。“做产品比做艺术品更费心。艺术品有瑕疵只是单个,但一个产品生产1000件,有了瑕疵便会放大1000倍,这要求我们更加精细。”

  “稀奇”的诞生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自从去年10月开始,瞿广慈每天除了睡觉吃饭,时间几乎都耗在“稀奇”上。他坦言,现在的他和以前相比有天壤之别——“做艺术家可以不管不顾,只凭爱好行事;做品牌则要面对市场,要考虑别人喜不喜欢,有什么要求。”

  这算不算艺术对商业的妥协,又是否会影响自身的艺术价值?瞿广慈的答案是否定的:“艺术与商业并不矛盾,例如美国的波普艺术,传播方式非常大众。从艺术家到商人,所作的妥协其实是对自我的挑战,是找到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中间道路。‘稀奇’既是艺术项目,又是商业项目。”

  向京表达得更加直白:“‘稀奇’是我想向大众展现的文化,我的艺术作品更多的是我个人的感悟,两者分得很清楚。”

  9月23日开展的雕塑个展“这个世界会好吗?”上,14组作品分为“动物”和“杂技”两个系列,显示了这位女雕塑家从2008年至今的“个人感悟”。与此同时,“稀奇”上海店即将开幕,“稀奇”台湾店也在筹备之中。

  “用钱投票同样是对艺术的肯定”

  用商业推广艺术,“稀奇”的背后不乏争议。“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艺术家要去当商人、做品牌”,瞿广慈说,“在他们看来,艺术的本质应该是纯粹的,甚至有朋友说我走上了邪道。”

  可瞿广慈觉得,当代艺术不应该只是小圈子的事,中国应该孕育出大众化的艺术品牌。“稀奇”正是艺术家走出小圈子的一种新模式:“我们就是希望在商业平台操作这个特殊的项目,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我们。”

  其实,“稀奇”想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1994年开始,作为第一批与市场接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向京和瞿广慈的作品就开始通过拍卖公司、画廊等途径进入市场。

  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艺术品市场处于半瘫痪状态。“我突然发现,原来艺术家并没有走进主流社会,以前的艺术市场其实还是个小圈子。”瞿广慈说,“真正的市场应该符合商业准则,其魅力就在于单纯和公平。陌生人经过你的店,你的东西符合了他的需求,他就会买你的东西。消费者用钱投票同样是对艺术的肯定。”

  现在,除了生产夫妇俩创作的限量艺术品外,“稀奇”还出售一些价格相对较低的常态商品,“我看到了幸福”手机壳就卖得不错,定价也才200元。

  “因为量产过程比较难控制,常态商品的失败率比限量商品高很多,赚不到钱”,但瞿广慈和向京坚持把这些低价常态商品做下去,“这些商品是做给年轻人的,他们可能买不起我们的雕塑,但可以通过这些产品接触我们的艺术。”

责任编辑:阿特去阿特首页
我来说两句>>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合作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