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收藏市场看重跟文脉相接
陶氏艺术馆馆长、艺术品经纪人陶小明
拍卖第三城的“保俶塔”格局与书画传统
“浙江的拍卖公司就像杭州的保俶塔,顶尖的小,腰上比较大,底下很粗但比较烂。位于塔尖的自然是西泠拍卖,底部指的是一场成交三五十万的小拍卖会,定位中低档书画,多为小名头或者名家的仿画,价格几千到几万一幅,拍一场也能收十万八万佣金,一年做两三场也能有二三十万的收入,这样的公司不太为人所知,在杭州也有三五家。” 浙江国拍副总张嘉法打了个比方,正是1995年10月28日,时任浙江国拍拍卖师的张嘉法敲响了浙江艺术品拍卖第一槌。
据浙江省拍卖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浙江省具备文物拍卖许可资质的公司共有20家,实际举办艺术品拍卖的公司17家,那一年浙江省共举办艺术品拍卖会66场,成交11.89亿元。2010年浙江拍卖市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共举办艺术品拍卖约100场,成交金额约34亿元。到2011年,浙江具有文物许可资质的拍卖公司达到34家,共举办艺术品拍卖138场,总成交37.86亿元。在拍卖的规模上成为全国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第三城。
“拍卖是速成班。”陶氏艺术馆馆长、艺术品经纪人陶小明告诉雅昌艺术网,早年就涉足拍卖市场的陶小明回忆,浙江的藏家对书画,尤其是浙派书画自然有自己的认同,早在艺术品拍卖普及之前,“杭州最早还没有拍卖的时候做过‘名家进万家’的活动,普通老百姓也能够收藏,需要买门票。就是搞了名家的字画,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人可以买一张门票,门票的价值是多少,每个人都有权利可以抽到一张名家字画,如果说这个门票是500块钱,他就500块钱得到了一张陆俨少的作品。但是名头有大有小,但是物有所值,那个是最早。就是说最初的艺术品刚开始的时候不像现在大家艺术品市场对名家的定位,价格的定位,都已经非常清晰的摆在社会的面前,所以说我首先讲拍卖推动了文化,文化在拍卖场上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普及。”陶小明说。
作为艺术品经纪人,陶小明致力于推广海派中尤其是浙江范围的几位艺术家作品,尤其是陆俨少,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还在浙江省美协工作,正好处理一桩事情让他接触到陆俨少,有一次省美协不小心丢失了陆俨少好几幅作品,“那个时候市场还刚刚开始,陆俨少在那个时候已经受到了广东藏家的重视,那个时候也有人在买了,当时我还接受不到,因为当时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一百块钱,当时省美协为了处理这个事情,就是要陪陆俨少几万块钱,在我眼里几万块钱已经不得了。”不得已,陶小明还和美协一位副秘书长两人专程到陆俨少先生家里赔不是,“这个时候我就知道一张山水画是有一定市场价值的。”
后来陶小明在浙江画院工作时,正逢陆俨少先生担任浙江画院院长,他开始决定推广陆俨少乃至浙派的作品,后来转做拍卖,向人推广陆俨少的作品,“那个时候是求人家买,到现在陆俨少已经身价百倍,那个时候我记得最清楚的时候是封面陆俨少的山水作品,6万块钱拍出去,拍回去第二天还来退,说六万块钱太贵,回到家里被夫人骂,都是这样的情况。”
西泠拍卖的成立成为推动浙江书画的标志性事件,“2005年7月我们首拍,当时拍了1.9个亿,那时候拍卖公司首场拍卖没有超过两个亿的。首拍的红火我到现在都记忆犹新,早上10点半,开拍已经一个多小时了,外面还有人在排队办牌。”西泠拍卖总经理陆镜清说。2009年,西泠的成交额达到6亿,及至2011年春拍,西泠拍卖的成交额达到空前的15亿元。西泠拍卖推动了浙江书画收藏的一个高潮,尤其是海派的书画几乎成倍上涨,用陶小明的话,“从地方粮票变成了全国粮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