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为导向的博物馆学习
观众在博物馆里怎样进行学习呢?
博物馆提供给观众的是以“物”为导向的学习过程。观众在博物馆里看到物,而物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这种学习可以让观众获得深刻的学习成效。一般来说,博物馆的展览都是经过长期研究以后再举办的。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研究:怎样做系统的展出,怎样让观众获得系统的学习。
2009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合作,举办了清世宗雍正大展。雍正展最成功的是,用文物说话,用物来引导,用档案带领观众去认识雍正帝。这个展览就是通过文物把雍正帝的一生从他的人格特征,到他在位时的政策,再到雍正时期的艺术呈现,进行一次完整的、全面的介绍。我们一直认为,在清朝前三朝皇帝的藏品中,不论瓷器、珐琅器、玛瑙器还是书画等,雍正一朝的器物是非常细致的。根据历史记载,雍正是一位比较严酷的皇帝,不像是在艺术上会如此细腻的人。可是从藏品看,他在艺术呈现上却是如此追求细腻和精美。这些问题是我们一直想探索的,也因此决定举办围绕雍正的展览。果然,在造办处的档案里,我们找到了他对工人进行指导的材料。他指导工人在做玛瑙器的时候要重视磨工,在制瓷的时候要重视瓷胎绘画的细致。从这些档案中可以看出雍正的细腻和对艺术的品味。历史小说家二月河看过这个展览后说,如果他先看这个展览再写《雍正皇帝》,那么在写法上可能会不一样。很多观众观展后也对雍正有了新的认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博物馆展览对观众的影响有多深。
2010年,台北故宫博物院与浙江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合作举办了“文艺绍兴南宋艺术与文化特展”。一般而言,谈到宋朝,我们会马上想到北宋,而南宋却容易被忽略。论及原因,大概是因为南宋是一个孱弱的时代,是一个失去半壁江山的时代。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看南宋在文化、艺术上的成就,还是可以看出高宗的用心。这次展览对南宋的文化艺术成就进行了完整的呈现,所谓“文艺绍兴”,就有文艺复兴的意思。展览中还可以看到各位贤后怎样主持后宫,怎样推进南宋的文化得到高度的发展。观众可以通过这样的展览,获得对南宋的重新认识。
2011年,我们又举办了山水合璧展览,围绕《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以及元代黄公望这个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列为历代山水画、文人画里名品中的名品,可是在顺治十一年时,吴问卿要拿画同葬,所幸被他侄子救下来,但后来一直分散在两地。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有1/14,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无用师卷》有12/14。去年,这两部分在台北并列展出。当然,除了《富春山居图》,我们也借此机会尽量搜集黄公望的作品。最终,两岸共有6个博物馆共同参与了这次展览。另外,我们也把后世《富春山居图》的仿本一并地展出,让观众们对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除了作品实物的展出之外,我们还布置了3D多媒体的展出,让不常到博物馆的观众能够对黄公望、文人画、黄公望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以及围绕《富春山居图》的传奇的故事,有一个非常完整的认识。
此外,去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还策划了“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在启蒙时代之前,这两位东西方的君主虽然未曾谋面,但是他们通过法国的耶稣会士传递讯息。当时,白晋(Joachim Bouvet)、张诚(Jean-Francois Gerbillon)是康熙的科学老师,他们可以近距离地了解皇帝,并作了很多记录。白晋还写了康熙的传记,后来被翻译成各种文字。17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期,借助博物馆展览,我们尝试着将这一时期中西两位君主交流的情形呈现出来,这也是帮助观众了解这段时期历史、文化的一种途径。
从17世纪到现在,博物馆教育的提升一直与社会的脉动相结合,教育的类型、方式和使用的工具也随之发生变化。从中也体现出前文所述的“教育是博物馆的灵魂”。21世纪,随着数位资讯、新媒体以及社群媒体的运用,博物馆也将成为大众学习以及休闲的最好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