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黄笃、冷林是分析艺术的变化,邱志杰、顾丞峰则是从艺术批评的角度来反省艺术批评。邱志杰认为易英《力求明确的意义》“得出了当代艺术将走向含意的明确传达这一错误的结论。这种观点企图用政治取代哲学,用技术取代科学,用符号的含意取代艺术的感觉而否认艺术的实验状态;它在把艺术由语言的调整推向意识形态的干预时也把艺术由超越的路径变成了现世的工具;它既把艺术捧得太高又把艺术贬得太低;它所追求的当下理解性只是流行歌曲的哗众取宠,其广泛性所放大的不是其批判性,而是其媚俗性。”(26)顾丞峰则更具体地把1989年以后一反新潮美术关心大文化取向而更注重以个人生存状况为创作出发点的特定创作方式称为“艺术状态”,而把近年来探索性艺术中出现的文化指向隐晦、意义不确定的作品所代表的倾向称为“状态艺术”。尽管今天这两个词已经不怎么使用,但区分是有效的。顾丞峰认识到“艺术状态”只解决了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是一个“画什么”的问题,而“怎么画”这个困扰当代中国艺术家的问题仍然横亘在众人面前。(27)
1995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关心的话题已经脱离了人文精神讨论的核心范畴,今天回头再看,当年有关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对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仍有数种启发:尽管艺术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传统是否还清晰?在金本位和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今天,中国当代艺术是否还能坚持理想、自由、平等、独立、开放等价值追求?在对市场决定论进行严厉批判的同时,艺术家和批评家可否避免对市场本身过于偏激的认识?如果当代艺术界认同的是资本至上,批评家的工作如何才能真正行之有效?在注重对话和平等交流的当前,批评家难道还要继续固守好为人师的绝对意识吗?
2010年6月
注释:
(1) 如王晓明等人发表在《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的谈话录《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的危机》,王朔等人发表在《上海文学》1994年第4期的谈话录《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王蒙发表在《东方》1994年第5期的《人文精神问题偶感》等。
(2) 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87页。
(3) 《江苏画刊》1994年第2期,第51页。
(4) 《江苏画刊》1994年第1期,第44页。1994年第1期《江苏画刊》刊发《第二届“广州艺术双年展”(BAF)奉告》,宣布将于1994年11月下旬在广州举办“第二届广州艺术双年展”。黄专作为第二届双年展的艺术主持,把“文化理想主义”定为展览的主题。
(5) 刘素兰:《批评家在市场中的心态——访〈艺术市场〉执行主编吕澎》,《江苏画刊》1993年第4期,第52页。
(6) 《江苏画刊》,1993年第1期,第36页。
(7) 《江苏画刊》,1993年第1期,第20页。
(8) 同上
(9) 吕澎:《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进程与市场化趋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380页。
(10) 同5,第53页。
(11) 张晴主编:《九十年代中国美术1990-1992》,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6月版,第168页。
(12) 高岭:《市场情境中美术批评的一点设想》,《江苏画刊》1994年第3期,第41页。
(13) 余英时:《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第71页。
(14) 同9,第381页。
(15) 《江苏画刊》1993年第5期,第4页。
(16) 吴炫 王干 费振钟 王彬彬:《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读书》1994年第6期,第70页。
(17) 张汝伦 王晓明 朱学勤 陈思和:《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读书》1994年第3期,第10页。
(18) 白烨 王朔 吴滨 杨争光:《选择的自由与文化态势》,王晓明编:《人文精神寻思录》,上海:文汇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95页。
(19) 《江苏画刊》1993年第10期,第3页。
(20) 黄专:《谈文化理想主义——关于第二届广州双年展的学术主题》,《江苏画刊》1994年第1期,第44页。
(21) 顾丞峰:《从艺术状态到状态艺术——也谈艺术作品的“意义”》,《江苏画刊》1995年第8期,第7页。
(22) 黄笃:《新脚步》,《江苏画刊》1995年第4期,第8页。
(23) 同上,第3页。
(24) 同上,第6页。
(25) 《江苏画刊》1995年第4期,第18页。
(26) 邱志杰:《一个全盘错误的建构——驳〈力求明确的意义〉》,《江苏画刊》1995年第7期,第8页。
(27) 同21,第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