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麦克·凯利:蓝领无政府主义者
时间:2013.07.30 来源:外滩画报

 

麦克·凯利,1954.10.27 – 2012.01.31

 

  毫无疑问,麦克·凯利(Mike Kelley)的自杀是去年艺术界的一个大事件。在《纽约时报》的艺术评论家霍兰德·考特(Holland Cotter)笔下,他是“过去25 年来,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也是一位对美国的社会阶级、流行文化、年轻人的反叛等方方面面怀有犀利见解的评论员”;在行为艺术学者萝丝李·哥德堡(RoseLee Goldberg)眼中,他“智慧过人,不惧任何规章法则,终其一生都在探险”;在纽约高古轩画廊主管山姆·奥勒夫斯基(Sam Orlofsky)看来,他“像是一台超级电脑,漫画、音乐、电影无所不知”。

 

  凯利过世之后,不但他扎根的洛杉矶举办了连续一个月的悼念活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也相继举办他的个展以表纪念。今年4月,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了贯穿麦克·凯利整个创作生涯的大型回顾展,而从 5 月 24 日至 9 月 8 日,名为“麦克·凯利:永恒是一段漫长的时间”(Mike Kelley:Eternity is a Long Time)的展览成为倍耐力基金会(Pirreli Foundation)旗下的米兰HangarBicocca 当代艺术中心的揭幕展。虽然跟阿姆斯特丹展相比,HangarBicocca 的凯利展规模小了许多,主打的也仅仅是凯利晚期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特色在于都与艺术家本人的经历和记忆密切相关,观众不仅能从中解读出艺术家创作的用意,更能通过它们了解麦克·凯利是怎样一个人。而作为在“汽车城”底特律土生土长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常常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批判态度,这又和从工业厂区改建而来的 HangarBicocca 的今昔属性形成参照,诚如 HangarBicocca 艺术总监文森特·托德利(Vincente Todolí,曾任伦敦泰特现代艺术馆馆长)所言:“相比陈设在传统的艺术场馆中,凯利作品的能量在此获得更大程度的释放。”

 

  工人阶级之子的反主流实验

 

  在美国当代艺术中,麦克·凯利的重要性、影响力和原创性是无可替代的。从上世纪 80 年代一路穿越新千年,凯利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以解构主义和人类学视角分析当下社会状态形成的过程,装置、表演、录像、声音、雕塑、绘画几乎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可以为他所用,源源不断的新作为进入运动匮乏期的艺术界带来各种惊喜,也使他成为洛杉矶乃至美国当代艺术的标志人物。很难找出有哪位艺术家像凯利那样受到美国新一代文艺青年的追捧,在他的多重身份中,必定有一面是可供他们顶礼膜拜的:他是地下文化的圭臬,他是摇滚实验的先驱,还是艺术概念理论家。他过人的精力和广泛的爱好,令他在 30 年的创作生涯中不断自发地突破艺术的边界和惯例,创造出一种混杂又千变万化的艺术形式。而他作为作家的另一面,又促使他以理性的笔端将自己关于艺术与创作的思考诉诸文字。

 

  尽管形式海纳百川,但凯利作品的核心一直是对于个体与集体记忆的分析。这些记忆散落在他目力所及的各处:从艺术的历史到流行文化,从传奇人物到民间传说和方言土语,从年轻人的反主流文化到性别认同,从音乐到电影和电视。凯利习惯以认真的态度创作讽刺画和情景剧,人们常常能从中品察出黑色幽默及其背后的时代焦虑。虽然凯利习惯把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放入作品中,但他无意通过这些作品去妄下断言,恰恰相反,他宁可用模糊与暧昧重新包装它们,以期观者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角度去解读,而非仅仅是杂志报章中艺术专家们的盖棺定论,这也正是他终其一生去实践的反主流行为艺术。

 

  麦克·凯利 1954 年生于底特律郊区一户信奉天主教的工人阶级家庭,或许正是由于对自己的出身念念不忘,凯利日后一直自诩为“蓝领无政府主义者”。70 年代,他进入密歇根大学就读,并开始接触到在当时年轻一代中盛行的反主流文化以及与此有关的各种极端运动,包括由诗人约翰·辛克莱(John Sinclair)创立的反种族主义政治团体“白种黑豹”(White Panthers)、原始朋克(Proto-punk)的代表乐队 MC5。此外,凯利完全被当时进入发展巅峰的行为艺术迷住了,这种深度融入政治和社会诉求的艺术形式令他跃跃欲试,他欣赏的艺术家包括偶发艺术创始人艾伦·开普罗 (Allan Kaprow)、激浪派的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维也纳行为派”赫尔曼·尼奇(Hermann Nitsch)、小野洋子(Yoko Ono)、“自动破坏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古斯塔夫·梅茨戈尔(Gustav Metzger)等等。其中,瑞典艺术家艾温德·弗斯特朗姆(Öyvind Fahlström)和出生于芝加哥的超现实主义画家吉姆·纳特(Jim Nutt)是凯利最喜欢的两位。

 

  1973 年,凯利伙同歌手吉姆·肖(Jim Shaw)、艺术家尼亚加拉(Niagara)和电影人凯瑞·劳伦(Cary Loren)组建了噪音乐队“Destroy All Monsters”,乐队名字来自日本电影《哥斯拉之怪兽大进攻》,音乐灵感则来自实验音乐、行为艺术和迷幻文化。与其说是乐队,其实它更像是一个艺术团体,这在朋克乐史上也算独树一帜。在被加州艺术学院音乐系拒收后,凯利转而进入艺术系,并就此进入了一个新世界,而他的领路人是概念艺术教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以及先锋艺术家、实验音乐家劳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等。就读期间,仍对音乐不死心的凯利又和日后也成为艺术家的同窗托尼·奥斯勒(Tony Ousler)组建了乐队“The Poetics”。

编辑:郭敬满
上一页12下一页
 
我要说两句 >>
昵称: 匿名发表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网上评论仅代表个人意见。
  查看全部  
最新评论 >>
相关新闻
· 底特律破产:艺术品魂归何处?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毕加索鉴定权之争:我们只...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 草间弥生(Yayoi K...



视频专区 >>
· “融合中的趣味”当代艺术...
· 对画说:刘力国解读作品
· 从柏林“前行”——中国艺...
· “自然·至道”——杨志凌个展
· 杜建奇画展视频
· 《上山》孟新宇的视频
· 威尼斯双年展采访视频2
· 用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生:刘伟
· 现实主义羊肠小道——不如跳舞
· 另一种风景——张成个展
艺术专题 >>
· 这些年那些破不了的苏富比...
· 马云和曾梵志《桃花源》拍...
· 北京艺术品春季拍卖乍暖还寒
· 北京夏季珠宝展现场拍卖会
· 今年艺术品春拍收槌 低潮...
· 艾未未作品“十二生肖”拍...
·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作者...
· 2014第17届北京艺术...
· “青春盛绘 江海情”江苏...
· “梳理”重启中国当代艺术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人文特...
· 河北“元宝塔”入选丑陋建...
· 广州男女裸体雕塑创作者回...
· 作家马识途王火获“东方文...
合作媒体 >>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