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融合是以中国画为主
关于林风眠在艺术上的融合,大家讲得很多的是“中西融合”。而我想强调的是,他是以中国画为主体。他作画用的材料是宣纸、毛笔和黑墨。林风眠的彩墨画立足于中国画的这三大基本要素。只有对中国画功底如对墨韵的把握,对线条的变化,对色彩的调和,用笔功力和笔墨造型等领域有足够的自信,才敢于大胆吸取西画的理念、技法、材料,甚至于摹仿西画的构图、造型等。
林风眠在他有的彩墨画的局部想摹仿油画,那时候就会在这个局部先打底浆。因为油画的画法是先在画布上面打底浆。而林风眠则在宣纸上面他需要的地方打上底浆,然后把色彩画上去。这样使画面既有油画效果,又有化开来的那种墨韵的效果。我认为,他能够如此大胆地吸收西方的技法,是因为他对中国画的功底有足够的自信。
从林风眠的创作中,能看到他汲取自传统中国画的线条和墨韵。我记得有一次他到巴黎去开画展时,写了一封信给我母亲,里面提到他在巴黎要吃饭、要有收入,需要卖画,他说当时他自诩为色彩派,自以为很了不起的色彩的画却卖不出去,反而是线条画很吃香。他在信中和我母亲说,如果也要出国来靠卖画吃饭的话,要多练练线条,因为在油画上面拉不出那种线条的。
那么,他的线条有什么特点?实际上很简单,从我这个理工男的角度来看,就是拉线条之后,执笔的手必须是在转动的,要手腕转,不能是平动。物理学上有转动与平动之分,如果是平动的话,那么就好像是拖。手腕转,转出来的线条就是活的;平动出来的线条,那就是死的。林风眠作品中的线条,再加上他的墨韵,看似很简单,但很见功力,这是时下仿造林风眠的假画做不出来的。
林风眠1963年创作的《大丽花》,用光的频率(颜色)分布替代了光的强度分布,来表现对象的凹凸和明暗。
现代与传统的融合
林风眠在创作中把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这是我觉得最重要的。
与林同时期旅欧回国的画家,他们大多是把传统的西画理念带回来,比如解剖、透视原理、经典的素描等。而林风眠除了这些以外,还很敏锐地注意到当时比较新的绘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