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砭时弊:鲜有作品让人“惊艳”雕塑作品异军突起
“许钦松创作奖”已经走过八个年头,看过这么多毕业生的作品,许钦松对当代美术院校学生的艺术素养、创作水平,有什么样的评价呢?
他表示,今天的学生有两点非常突出:一是视野开阔,由于资讯发达,大家通过网络、视频,乃至走出国门,能够接触到非常好的作品,因此学生们的吸收能力强,思维很活跃;但也有一个明显的弱点——动手能力比较差。“艺术的‘术’方面不太跟得上思想的高度,有点眼高手低了”。
另外,许钦松谈到,本届“创作奖”入围作品在风格、样式的探索上较少出现形式古怪、观念先行的东西,先锋性和实验性比较薄弱。“不过,这属于周期性波动,好与不好很难下定论”。
西方美术史研究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王端廷则认为,按照国际标准来看,本届参评作品中基本没有让人特别惊艳的。“中国整体的艺术观念、美术院校的教学水平,还是会给学生确定一个上限,大家要突破这个‘天花板’,很难。”具体到广州美术学院的毕业创作,王端廷表示,与中央美院相比有着较鲜明的特点——叙事上明显个人化、日常化和微观化,社会历史等宏大主题被冲淡,这反映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此外,本次入围的雕塑作品也比往届多,水平较高。许钦松认为这跟该奖项的影响力扩大不无关系。“雕塑作品费的工夫比较多,材料费用也高,往年好的毕业创作会很快流向市场,今年更大数量留下来参评了。”
研究生作品未拉开差距出色作品早就“名花有主”
本届参评作品中,研究生部分也颇受争议,主要是和本科生作品相比,并未拉开差距。梁江表示,作为评委他都没分清哪些是研究生的创作,哪些是本科生的作品。许钦松也认为,甚至有相当部分本科生作品比研究生的作品还要好。
对于创作上的“倒挂”现象,许钦松表示,原因在于本科生中的优秀人才,未必都会选择读研究生,而且画得好的学生,也未必就能考上研究生。
梁江则强调,艺术创作是个人才情、创造力、创作投入程度的综合体现,因此,研究生的作品没有超越本科生,也属正常情况。“西方的普通高校、美术院校,都没有艺术创作方面的博士学位,只有艺术史研究才会设立博士学位,甚至很多高校都不设艺术创作硕士学位。因为艺术不是学术,艺术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律性,没有进过美术学院的人,也可能做出非常好的作品。”
王端廷也谈到,国外美术院校大多属于职业教育系统,甚至没有学位之说,毕业生拿到的是一个相当于职业资格证明的合格证。像徐悲鸿、吴冠中到巴黎美院留学,都没有拿到所谓的学位证书,今天巴黎美院也仍然如此。而在中国,大家先入为主地认定博士就比硕士高明,硕士就比学士高明。实际在艺术创作上,倒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博士没有硕士画得好,硕士没有本科生画得好。因为艺术创作注重创新,尤其是当代艺术创作,更是反制度化、反标准化的,而学院教育恰恰是知识的制度化、系统化和标准化,这在某种程度上讲,跟艺术创作正好背道而驰。因此,受到的学院艺术教育时间越长,越可能束缚创造力。
具体到“创作奖”,王端廷也表示,像广州美术学院,由于一些比较出色的毕业创作早就在市场上“名花有主”了,并没有参加评选,因此,未必呈现了研究生创作的全貌。同时,他认为,学生作品直接流向市场,也不是坏事。“社会的认可是评判艺术的标准之一,毕业生的作品能得到藏家的赏识,值得肯定。另外,我始终认为,被社会、市场认可,可以让艺术家更自由地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