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专访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范晓楠:行为艺术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19年07月01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当代艺术先锋:我看到您爬上梯子的那张照片,真的让我很震惊,那个钢梯看上去很陡很危险吧?
范晓楠:是的,我最初没有预料到有那么大的危险,但真正实施的过程中,真的很惊险!梯子很陡很高,直直地伸向棚顶,我用手抓住梯子开始往上爬,那一刻才意识到这一行为对于我身体体能的挑战,梯子很窄,而且每节踩踏隔断之间的距离很大,这样的宽度,相对我的胳膊和腿是刚刚能勉强够到的范围,每登上一节都会异常艰难和危险,但在众目睽睽之下,我似乎没有退路了。就这样,我逐渐缓慢的向上攀登,越爬越高,越爬心理越忐忑,向下看时内心很害怕,甚至想万一摔下去,后果真的不堪设想,不由得手脚发抖。在意识的恍惚间,我爬到了“×”形梯子的交叉点,此时又遇到了另一个难题,交叉点的口很窄,幸亏我还不算胖,才勉强钻过了那个口,换了个角度继续向上爬,颤抖的双腿每够到一级台阶都异常困难,我的双手死死握着梯子的边框,一点不感松懈,屏气凝神,稍不留神,都会有坠落下去的可能。最后,终于爬到了房顶上层最高的窗户,一只手可以抓住铁柱,另一只手便可伸向窗外去触摸阳光,这次触摸的感受显然不同,俯视下面的观众,他们紧张的情绪溢于言表,我的心里却突然异常平静,环视整个空间,似乎只剩下我一个人,思想处于游离的状态。
在阳光的沐浴下,我开始试图从梯子的顶端下来,可想而知,从钢梯上下来要比向上爬的难度大得多。在这一过程中,下面看着我的朋友们一定在心里帮我捏着一把汗,此时我的身体异常疲惫,体力不支加之身体的高度紧张,已经让我的双腿和手臂同时抖动,我停留在梯子中间做短暂的休息,我想这是行为艺术作品中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只有对自我身体极限的不断挑战,与周边的空间发生这样激烈的冲撞时,才会激发出行为艺术中某种表达与阐释的力量。这是我最初实施我的行为方案时没有预料到的难度,但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完全用自己的身体去创作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奇妙过程。在我用尽所有的力气迈向最后一级台阶时,我在心里默默的对自己说,晓楠,人生就是需要这样不同的经历才可以。我向大家鞠了一躬,以示我作品的完成。在掌声中,我再次意识到作为行为艺术家的表演身份。
范晓楠与英国行为艺术家 Bill Aichison 在作品结束后合影
第五届“国际行为艺术巡回展”(2019 ART NOW LIVETOUR 5)
当代艺术先锋:听起来真的很刺激和惊险,但有在这样的经历后,想必您对行为艺术一定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范晓楠:是的,我希望我对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不是“死”理论,希望在不断的介入、思考和观看的过程中激励我继续的深入思考。无疑行为艺术在当代艺术的背景中出现,它的语言逻辑离不开观念,观念一定是在深入的理论体系中升成的,而不仅仅是盲目的身体行为。所以对于一个行为艺术家而言,创作作品的综合能力的要求是极高的。我的这件行为作品得到在场的艺术家和朋友们的高度认可,很多人都很喜欢。在我来看,这仅仅是突破自我的一个过程和试验,一个寻求自由的路径和方式。事后,我的同事和朋友,艺术家谭旭和我开玩笑说,晓楠就是行为艺术的“票友”,他说完还怕我会生气,我倒是非常高兴,“票友”对我的评价很准确,我就是“票友”,希望被业余化和边缘,这是保持艺术旺盛鲜活性的必备状态。
当代艺术先锋:非常感谢范老师今天的谈话,我受益匪浅!
范晓楠:也感谢你,通过这样的聊天促使我更进一步的思考。
范晓楠
简介:范晓楠,清华大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评论人,策展人,艺术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艺术思潮和视觉文化研究,著有《景观社会的图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欧洲绘画研究》,《血与肉的纽结:培根与战后英国艺术研究》;另有“坚守与更新: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平庸时代”,“疾病的隐喻:欧洲当代绘画研究”,“被剧场性腐化的感性:论雕塑在当代艺术语境中的契机”等多篇评论文章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艺术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独立策划多场学术展览:“在与不再——当代艺术邀请展”“松动的螺丝——虞村&一了双个展”“物在灵府——郑金岩&谭勋双个展”等。自2016年以来多次作为学术主持为国际、国内大型当代艺术展及个展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