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陈履生:女性在中国绘画史中的表现与发展(2)
时间:2022年03月15日 作者:陈履生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王公懿《秋瑾》组画之二 1982年
“辛亥三杰”之一的秋瑾(1875-1907)作为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的志士,提倡女权女学的先驱,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辛亥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做出牺牲。获得了1981年“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的王公懿的《秋瑾组画》(木刻,1980年),其中之一的“秋瑾舞剑”,生动表现了这位“鉴湖女侠”的形象,“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其舞动的姿势犹如“热血”“碧涛”,是革命先驱的写照。。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女性的觉醒以及女性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积极行动,在校园里,在游行的大街上,女性都是新文化的一种象征。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年仅22岁的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的刘和珍遇害。3月25日,鲁迅在参加了原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刘和珍、杨德群的追悼会之后,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并发表在《语丝》4月12日第七十四期之上。蒋兆和(1904年-1986年)于1956年以鲁迅撰文悼念遇害学生刘和珍为主题,创作了《纪念刘和珍君》。可以说这是他继1941-1943年创作《流民图》之后在表现女性方面的又一代表作。
蒋兆和 纪念刘和珍君 1956年
真正从艺术的角度去表现女性,并通过女性来反映社会、表现时代,显然就是蒋兆和笔下的那些与家国关联的灾难中的女性,她们反映了这一时期中社会的状况,是抗战时期最能打动人而又最能激发人民抗日的艺术力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流民图》中的那些代表抗战时期千千万万的受难的女性,而通过这些基层中的女性来反映国家的灾难与社会的问题,其揭示的人性通过绘画的表现而得到了张扬,表现出了那个时代中特有的社会功用,从而也改变了“为艺术而艺术”的自我状态,进入到“为人生而艺术”的根本性的变化之中。1937年和1948年,蒋兆和分别创作了《卖花女》,两者面相向背。1937年的画上题:“卖花女如花,君心怜她不。”而1948年画上题:“一篮春色卖遍人间”,如果说1937年画于故都的卖花女是市井常态中的怜悯,那么,1948年的新作所表现的是那个时代中的平常所见,清瘦的卖花少女是战乱时期普通民众苦难的缩影。正侧面的卖花少女提着装满鲜花的竹篮,所显现的一篮春色,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美满,而是卖遍人间所呈现的生活的酸楚。显然,背后是家庭的悲剧,因为这个卖花的少女本应该是读书的年纪。
蒋兆和 一篮春色卖遍人间 1948年
蒋兆和 卖子图 1939年
蒋兆和的悲情是在大时代中的直观反映,其《卖子图》(1939年)感于当年的河北水灾,画以席地而坐、满脸愁容的怀抱吃奶孩子的母亲,盯着即将离去的儿子,叮嘱:“此行须珍重,不比阿娘边”。齐白石1941年为《蒋兆和画册》题词:“卖儿三尺画,压倒借山人。”而在此前,蒋兆和还画了《轰炸之后》(又名《劫后余生》《战后余生》)表现日军轰炸之后的尸横遍野,而失去女儿的母亲在哭泣。《倚闾图》则表现了“戡乱”时期中的母亲,她倚门往外看着被拉壮丁而远去的儿子,“前村抢米,后村征兵,我儿一去何时归。”蒋兆和对于平民的灾难和苦难的表现是1949年之前的主要方面,所以,像《大负小》中平民家庭中背着弟弟的小姐姐这样的表现,都是通过女性而表达出了时代之悲,而蒋兆和的人文精神在那个时代的出类拔萃,为历史存照如同他的《流民图》那样成为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