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答案自在我们之中:从“我们这一代——90后的艺术”展览谈起
时间:2023年05月11日 作者:CAFA ART INFO 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
一种思考:
90后艺术的“在场”
谷品桥|文
近代以来的中国在迅速迭代的世界艺术发展与演变中总是呈现出一种相对疲软的状态,这种失语与无力并不是来源于文化积淀与创造力的先天不足,而是进程中的被动、迟到或不在场成为了发展的囿限,始终缺少着作为在场者的力度而落了后成。或许在其中有个体实现了大跨度的超越,但群体性的发展并未完全在世界舞台中觉醒,中国的艺术需要一种处于在场中的崛起。
生长、生存于全球化时代中的90后或许能够给中国当代艺术的崛起注入活水与勇气。切身全球化之中的在场使这一代的艺术创造自产生能动意识起便接受着世界多样态的冲击和洗礼,生存的环境、接受的讯息、成熟认知体系的生成时间与全球化发展的同步,给予了90后的艺术创作更为完善的时代背景、框架、思想与身份,于此不再被牵引着进入或是被动地追随。如此直接生存于全球化艺术世界中的、个体与思想双重在场的艺术创造将曾经受到局限的视野扩大化了,避免着这一代大多数的艺术创造沦陷于对本土的探微、过往的缅慰与社会的救赎之中,90后的艺术创作正在主动或被动地规避着根深蒂固的、标签化的文化身份与旧有历史漩涡的束缚,以往因为不在场的失语而逐渐趋向隐晦的情绪与思考也愈加坦然,过去敬而远之的普世性问题也在双重加持下变得设身处地,进而更直接地以真正的世界性视角介入到全球艺术生态之中。
苏永健,《自由落体》,30×30×180cm (16件),螺杆、垫片、定时掉落装置,2022
胡晓琳,《010101》(局部), 40×40×40cm,树脂,2022
虽然90后的这次并非被动的、群体性质的、进入全球语境的艺术创作能否真正的产出新的中国话语也有待观其后发展的持续性,但全球化带来的驳杂的信息与开阔的视野引发着这一代艺术思考与指向的流散,这种看似并不聚焦的、偏重于个人化的、易于趋向浅层的表达或许正在为人所诟病,90后的艺术面貌也总是从一个现象被塑造成了一个问题。但艺术的进程在不断发展、年轻的艺术也正在成长,今天的艺术状况也从来不是聚焦,反而正是这种各自在场的独立思考带来的发散与多元才是年轻的艺术所应该呈现的面貌,而出现问题的只是对此走向偏狭的定义和解读。
刘亚洲,《电表+灯泡的配置》,尺寸可变,电表、灯泡、电线、空气阀,2019
杨哲铭,《升起的人》,尺寸可变,化纤地毯、亚麻布、棉布,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