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新闻
《移动广场》系列对话02:万物有灵?与它同行的未来
时间:2024年11月28日 作者: 来源:阿特网
活动招募|万物有灵?与它同行的未来
时间:2024.12.7 周六 14:30-16:20
地点:现代汽车文化中心2层
语言:中文
《移动广场》系列对话02:万物有灵?与它同行的未来
文敬媛&全浚皓,《生火》,石头雕塑,彩色影像,灯光 , 声音和动态百叶窗,2022-24与现代汽车集团机器人实验室合作
无人的展厅里,一只四足机器人伫立在红色的屏幕前,头顶不断闪烁着绿色的信号。它可能只是停在了那里,一种秩序设定而已……还是它真的在观察?……在某一瞬间,你会怀疑那灵巧的机械结构和复杂的数据驱动后是否隐藏着意识萌生的可能吗?
与此同时,电闪雷鸣从电子元件和AI构造的数字海洋一直延伸到现实的空间,而那其中唯一的虚拟生命像我们一样,在不断重复的生存挑战中不由地思索着自己的来处与去处。
这不仅仅是艺术家的思考和假想。以人工智能为贯穿议题的技术发展早已激发了认知和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领域内关于非人类生命体/智能体的交叉研究,不仅包括动物、植物、细菌等有机体,更包括数据、信息、代码和程序等构成的数字存在。
无论是强调人与非人的异质连接的生态行动者网络(布鲁诺·拉图尔),还是后人类主义和科幻想象中离身的类人主体和虚拟现实的共生与交互,似乎都反映了,万物有灵在当下的生态大时代中已不仅仅代表了古老的自然和宗教观,而是一种提示,面对不可遏制的技术涌现,与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环境共同缔造的演化系统时,人类应该如何重新认识自身、生命和世界。
在这一场对话和分享中,我们将跟随脑科学、虚拟现实领域和科技哲学领域的专家进入最当下的研究与设想,分享他们如何看待人类与非人类智能共同演化的未来。
嘉宾简介
葛鉴桥
现任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师,博古睿学者,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专注于大脑智能与认知功能的研究,主持并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脑计划重大专项、北京市科委脑计划重大专项等,在国际前沿期刊如Nature Neuroscience, PNAS等发表多篇论文,曾获两项国家发明专利。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物理学学士、并获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士、经济学双学士。
刘永谋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讲席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荷兰乌德勒支大学、西班牙巴斯克大学、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法国索邦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新近出版著作《智能革命后的世界》《技术治理通论》《科技与社会十四讲》《元宇宙陷阱》《技术的反叛》等,发表中外文学术论文200余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玉章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俞同舟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交互研究所负责人,中国美术学院AI中心副研究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日本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ToF AR内容开发专家顾问。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在2016年至2024年间,他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影像装置、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深圳、武汉、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现阶段着力于通过在现实虚拟连续统一体框架中创造智能物联网特有的未来主义对象,以增强人类。
招募规则:
活动免费,需扫描以下二维码报名参加。现场签到入场,座位先到先得。
【活动报名二维码】
我们期待您的参与!
移动广场系列对话Mobile Agora Talk Program
《移动广场》是艺术家组合文敬媛和全浚皓发起的一个参与式对话平台,此刻正展出于798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气象站》展览。自2012年开始,文敬媛和全浚皓与设计、科学和哲学等领域的专家合作,构思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和假想的后末日世界里人类未来的可能性,探索艺术的影响和意义。《气象站》呈现了此议题下的一系列作品,虚拟和现实,想象和思辨,互动和沉思,在展览现场交织进行。其中,由各式回收的塑料椅子围建而成的《移动广场》,不但展示了过往的合作成果,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对话平台,希望能继续激发本土参与和创意协作,促进关于气候、社会和另类未来的多元行动。
自10月起的展期内,来自气候、人工智能、媒介研究、哲学、科幻、公共政策、设计等多领域的专家将被邀请和和观众一起,共同围坐于《移动广场》形成的公共空间中,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开更加紧密的讨论。
文敬媛&全浚皓,《移动广场》,混合媒介,回收塑料,不锈钢,8,350x8,350x1,100 mm,20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