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勇

1961   生于江苏
1983   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后,就读南京师范大学
现居上海、南京,任教于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主要个展
2012   “障碍”成勇个展     今日美术馆    北京
2012   “迷幻”成勇个人作品展    劳拉麦艺术空间   上海
2011   “肢体的阅读”行为,药艺术馆,南京   
2010   “玄黄” 成勇作品展,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
2010   “延异与惯性”成勇作品展,苏州工艺美院美术馆,苏州
2008   “障碍”成勇作品展,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
2007   “触模与会诊”数字影像展,想象画廊,北京
2003   “障碍”绘画作品展,圣划艺术中心,南京

主要群展
2011   中国新绘画展   天仁合艺——艺术中心   杭州
2011    “归去来兮”上湖流动美术馆开放展,北京
2011     中国新绘画年展,天仁合艺*艺术中心,杭州
2011    “药”国际交流展——宋庄艺术节,“药”艺术馆,北京
2010    “归去来兮”首届浦东国际机场当代绘画展,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上海    
2009    “二00九南京当代艺术年度展”,尚东艺术中心,南京
2009   “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世界贸易中心,北京
2008   “桥”当代艺术博览会,纽约,美国
2007   “分形意象”江苏当代艺术展,南京博物院,南京
2006   “我们的障碍” 当代艺术展,南京艺事后素美术馆,南京
2005   “病”我们今天的艺术展,南京美术馆,南京
2004   “东方的东方”国际艺术交流展,斯洛文尼亚
2003   “不一样的一样”国际艺术交流展,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
2000   “2000当代艺术国际交流展”,江苏美术馆,南京
2000   “国际艺术交流展”,卢布尔雅那,斯洛文尼亚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不知=知
· 延异与惯性---呈现作品的思维
· 成勇:毁灭与制造
· 触摸和障碍
· 明与暗——成勇艺术的哲学阐释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成勇:毁灭与制造>>

      中国艺术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如果对此不甚了解、或者自己的经验完全建立在西方文化教义、知识体系和象征手法的基础之上,这样一个人如何能够对成勇这样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进行评鉴呢?这样的评鉴无非是受限于个人认知的解读,同时,也受制于其对当代艺术表达无限可能性的体悟;要知道,乍看之下,这种无限可能性往往显得千篇一律。但事实上,千篇一律的只是二维平面状态,即绘画最基本的物理属性。而其内容、技法、观念、形态、媒介和颜色等则完全都是充满个性化的表达。无论是作为整体还是分离开来看待,这些元素都透露出艺术家自身的知识体系,他与传统、与美学、与环境、与社会、与发展进程等等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对于身处的时间与空间的敏感性。
      成勇向我约稿,让我为展览写篇文章,在我看来,这也是对其艺术表达中一项重要哲学思考和表现形式的接受情况的一次考验。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障碍”这个概念在成勇的艺术表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卢梭认为,语言是横亘在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障碍,妨碍我们直接经验世界。在提出本文的主要观点之前——即对成勇的两个作品系列进行分析之前——我首先想谈一谈对于“障碍”的解读。用成勇的话来说,障碍正是引发人类社会大量误解的根源所在。对卢梭的观点有所了解有助于观众更好地走进成勇的艺术世界——他绘画作品的独到之处在于画面中色彩浓郁的点状图案纵横交错——以专为视障人士设计的盲文形式呈现。这些点状图案构成了另一种语言体系,一方面,这让视障人群能够通过书写来进行交流、构筑起通往人类普遍知识的桥梁;但另一方面,正因为这是另一种语言体系——而根据之前的理论——其也成为与外部世界沟通的障碍。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可以称成勇的艺术表达具有高度的包容性,让本来无法通过视觉与外界进行沟通的特殊社会族群能够“阅读”他的作品。
      然而,成勇关于“障碍”的艺术观念也可更广义地理解为“他者性”(otherness)。“他者性”既非存在于别处、也非我们所害怕的、或者我们想象中自己所不是的;“他者性”一样存在于我们身上(存在于我们自认为已经非常了解的自己的文化中)。对差异性的认同能够成为接纳自己身上他者性的一种方式;同样,对共性的理解也可以产生这样的共识:我们都生活在极端艰难且险象环生的氛围中,这里充盈着强大的同盟和深刻的敌意,能够通过种种残暴的技术手段贯彻实践。
      我们生活在一个真正全球化的观念社会。跨文化观念交流比物理空间的肢体交流先行一步。但是,如果真正想要去了解其他文化,我们还是得通过身体力行的实践。同时,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的文化在他者环境中的代言人、甚至扮演起更为积极的角色——一个新的全球化文化环境的共同创造人。
      新技术不仅让我们的身体——即我们的物理存在——能够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全球不同的地方,而且也对如何理解全球化大熔炉环境中的文化多元性产生深远的影响。
      让我们把话题转回到成勇身上。当代绘画的所有特征、以及其在形式、媒介和意义层面突破传统框架的种种探索与尝试均可以在成勇的作品中找到。由此可见,成勇对于绘画这一媒介的发展及其当前形态具有相当的认识与把握。同时,他也是一位典型的东方艺术家,他的画作散发着浓郁的东方色彩、艺术风格也凸显了其对于书法的精湛造诣。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图像膨胀的世界,大量的图像通过各种不同的媒介和媒体技术出现在我们身边。这些图像与日益数字化、虚拟化的全球趋势一起,对处在转型期的绘画媒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人们清楚地意识到媒体和媒体图像对于艺术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995年第46届威尼斯双年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可以说,我们是通过媒体来接触世界的。相比直接的个人体验,我们更多地是通过电影、电视、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和网络等媒体来经验世界。这一现象在当代绘画中也有所体现。20世纪末,对媒体图像泛滥所做出的反馈、或者对于新媒体(也就是媒体图像发源地)特点的探索都会赋予绘画作品有趣的意味;而如今,绘画当中出现媒体化图像早已不足为奇。不同绘画架构的实验与探索、多元色彩的层叠、多方位地展示图像如何融于绘画,这些都成为当代绘画的典型特征。此外,绘画也常致力于探索具象化媒体的各种新的可能性。
      在成勇2011年创作的两个新的绘画系列《无语的怀念》和《枪支文化》中,可以看到上述所有当代绘画特征。画作构建起各种被借用的媒体化图像,由艺术家来对其进行加工、修饰、添加和模糊处理。他对图像进行增删,用色彩或醒目的留白对其进行填充;这一特点在《枪支文化[The Culture of a Rifle来福枪文化?]》系列中又演变为以透明取而代之。在具有高度个人风格艺术处理的作用下,这些被借用的图像获得了一种截然不同、有时甚至极为抽象的意义。几个绘画系列在形式处理和艺术手法上的相似性显示出画家艺术语言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然而,各个系列所表达的内容又是全然不同的。《无语的怀念》系列依然延续了艺术家在中国传统中对于“障碍”的现代解读的探索,因此,这一系列也更难以为那些对中国历史和现实不甚了解的观众所理解;而《枪支文化》系列所涉及的话题则更具普适意义。那些电子媒体每天都在向我们传播、或在史料中随处可见的各种战斗场面,被赋予独特的成勇风格,色彩精确而规整,以盲文的形式轮番呈现在观众眼前:阿富汗反抗军、战斗中的美军士兵、“阿拉伯之春”运动、武器、格斗的画面……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正是“阿拉伯之春”促成了整个系列的诞生。画面的空白部分特别有意思,有别于通常的留白手法,艺术家以PVC(聚氯乙烯)薄膜在画面上制造出透明的效果,勾勒出绘画的框架。我对于这种绘画手法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着眼点:全球权利的分配以及必须借助暴力和武器来贯彻民主的可悲现实。 除了PVC薄膜,艺术家没有运用其他任何基质,如此绘制的画面与透明介质微妙而富于变化的特质形成了有趣的互动。而根据不同装置的需求,这些绘画作品以不同的形态出现在美术馆空间的白墙之前,较之单纯的艺术空间展示更多了一份独特的三维性。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