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冰伊
1991 出生于宁波
2009 进入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1 进入实验影像工作室
2013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15 毕业于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
现居上海,职业艺术家
 
主要展览
2017  墙势力,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7  个人项目,剩余空间,武汉,中国
2016  上海种子-奇点计划,证大朱家角艺术空间,上海,中国
2016  给盒子一个描述,吸尘器空间,北京,中国
2015  CAFAM未来展‘创客创客’,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大地备忘录,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中国
2014  太平广记,红砖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3  上海西岸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徐汇滨江,上海,中国
2013  北京大声展,三里屯太古里橙色大厅,北京,中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大地备忘录工作坊
· vice对于奇点计划的采访
· 访谈
· 高云评论
· 题目:冯冰伊——后童话,再见米
·  《艺术汇》——冯冰伊采访提纲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艺术汇》——冯冰伊采访提纲>>
采访:王薇
 
1.在你的影像作品中,常常出现文字元素的介入,文字在这其中承担了一个怎样的媒介角色?
 
我最近对文本和图像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我知道在现在,因为社交媒体的流行,阅读模式趋向碎片化。所以我想尝试用一些剪短的文字配上人们更感兴趣的图像,来重新探讨文字在语境中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文字和与其相对应的图像,同时在人脑中的显现是有区别的。
 
2.你的作品传达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层面的,或者说意识层面的表述,这种表述更多关乎的是什么?
 
关乎自我。我比较倾向从个人出发探讨个体在大环境中的成长和感受。我觉得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后迷惘”的时代。
 
3.碎片化的叙事与剪辑似乎构成了你影像作品的主要语言风格,能否谈谈这种风格的形成及与之相关的思考?
 
碎片化的叙事和剪辑其实类同写作中的散文和诗歌,他们是一个整体,并不能分裂的看待。
 
4.你的作品常以双屏或多屏影像装置的形式呈现,从而产生了某种蒙太奇的效果,这样的处理方式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这样的方式可以给观众最大的自由去思考。美术馆中,影像的呈现通常是没头没尾的,无法要求观众坐在原地等待不定期的开场。人们往往像观赏架上艺术一样看几分钟就离开。这样的观看方式其实很适合多屏幕的呈现。他们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提供很大的信息量。当然,这不是妥协,是我一直在学习和努力的方向。我很喜欢之前杨福东老师的个展名字“断章取义”,这里,这个词不是贬义的。人们随意翻开书本看到的几个片段,构成独自的想象空间,我觉得这很棒。
 
5.在《以梦喂马》中,出现了对综合媒介的应用,能否结合作品谈谈与之相关的思考?
 
一切为想象服务。《以梦喂马》是一个探讨梦境和能量的作品,在这里,透明的大船就很适合作为一个聚集想象的能量场。影像投射在大船上,在作品里面扮演一个引子,为的是勾起人们对于梦境的通感。我以后也会尝试更多的综合媒介。
 
6.在根据《沼泽王的女儿》改编的影像作品《关于赫尔迦及其它》中,你似乎对原著故事进行了重构,在这个过程中你试图做出怎样的解读及表达?
 
安徒生在这个故事里其实用的是鹳鸟和上帝的双重视角在叙述故事。我觉得作为一只鹳鸟,看了赫尔迦从一个邪恶的小姑娘受到神父自我牺牲式的感化,从而成为善良的美丽的公主很有趣。他们经历了迁徙,四季变化,也目睹了其他很多事。鹳鸟有自己关于生存的忧虑,也很高兴看到赫尔迦的变化。我只是单纯的从鹳鸟的角度出发,做了一些延伸式的阅读。延伸出来的思考转化成图像,使故事重构。
 
7.在你看来,对目前自己的艺术风格及美学倾向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哪些?
 
太多了,一直在变化。最早我受了很多非线性叙事的电影的影像,立志成为一个导演。后来我受到杨福东老师的影像,他的多屏影像很迷人,且在叙事方式上更加自由和有创造力。再之后,我现在的研究领域转向文本-图像的联系。重新塑造文字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还有一些诸如古典美学之类的尝试,也都会在将来的作品中被融合和展示出来。
 
8.从开始独立创作至今,无论是影像作品,抑或包括摄影等在内的其它形式的作品,你的创作视角及关注点是否也在经历着微妙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谈谈。
 
确实。在一开始的创作中,我会关注一些很宏大的题材,关于生命。后来我发现我从自己的作品《但他是漂浮的》中就透出一股我根本无法控制的情绪。《但他是漂浮的》和《退浪》,都像是对生命的一些小理解小感悟小散文。后来我就越来越趋向个人化,我想做一些很带个人情绪的东西,更加私人化的去理解一些我从小就很喜欢的童话。我想把他们重新改写一遍,加上我用图像做出的注解。所以就有了《关于赫尔迦及其它》和《再见米斯瑞》。
 
(9.目前,或接下来有哪些创作方面的计划?)
 
我现在在完善我的“注解书”。它是我以往作品的一些关联性不是特别大的注解。因为我之前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很多图像作为文本注解的部分,这次再进行反注解,会出现一个跨度比较大的思考过程。我想整理出这些内容。在之后,可能会有“再注解”的出现,这将成为我作品的线索,一直延续下去。注解的方式其实有很多,影像,图像,文本,装置都可以成为媒介。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