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娜 | | |
1978 生于北京
2000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4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版画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2007 毕业于英国爱丁堡艺术学院艺术空间与自然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
2018 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史论系美术学理论专业,获艺术学博士学位
现居北京,就职中华女子学院教师,中国女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艺术家委员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20 “时间的万花筒”马丽娜作品展,湾会深度美术中心, 北京,中国
2015 “格与格”马丽娜作品展,北京中粮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时间的积木”马丽娜作品展,北京宋庄六边形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9 “平衡”马丽娜作品展,北京来广营德运阁,北京,中国
主要联展
2019 时代丹青展览,中国女画家协会,北京,中国
2016 时代肖像展,北京时代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4 “大路画展”中国铁建集团,中国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2 青年艺术作品展,宋庄美术馆,北京,中国
2011 中国国家画院30年院庆-青年艺术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北京,中国
2008 北京千年时间画廊,798国际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8 “捡漏”艺术节,北京,中国
2007 苏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展,爱丁堡国际艺术中心,苏格兰,英国
2007 三人联展,苏格兰Sleeper画廊,苏格兰,英国
2007 John David Mooney Foundation芝加哥,芝加哥,美国
2006 苏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展,爱丁堡国际艺术中心,苏格兰,英国
2004 苏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展,爱丁堡国际艺术中心,爱丁堡,英国
2004 爱丁堡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爱丁堡,英国
2003 苏格兰皇家艺术学院展,苏格兰,英国
2003 中国住英国华人中秋艺术展,爱丁堡海湾购物中心,爱丁堡,英国
2003 爱丁堡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年级毕业作品展,爱丁堡艺术学院,爱丁堡,英国
2003 爱丁堡艺术学院研究生一年级与建筑系联合展,爱丁堡艺术学院,爱丁堡,英国
2001 大陆与台湾两地作品交流展,西安美术学院展览馆,西安,中国
2000 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毕业展,西安美术学院展览馆,西安,中国
|
|
|
|
|
|
|
|
|
|
艺术家服务热线 |
|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
|
|
|
|
|
|
右手的独立>> | |
赵力
在好几年前的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青年艺术家马丽娜,此后我们一直保持着并不热络的联系,直到举办这次个展之前。2011年春节之前,画廊负责人石兰给我了一通电话,说到她在宋庄的新画廊以及开幕展是马丽娜的个展等等,不久马丽娜则通过邮件的方式陆陆续续地邮来了各种的作品资料。记得就在结识马丽娜的不久,我曾经介绍马丽娜参加在上海的一次小型展览,参展的艺术家有张姗姗、李威,还有马丽娜。当时马丽娜刚从英国留学回来,精神上还沉浸在英伦的气氛里。当时她的创作也是如此,明确的抽象、简洁的色彩以及肯定的结构,并且具有很女性的意识。同样这些一定和她的留学经历相关,但是正如她自己所说的,西方化只是表面的部分,譬如说在当时马丽娜就开始结合中国式的图案样式,想找到适合自己艺术发展又有别于西方的基石,还有就是她也着手思考作品的空间意义,进而以此为突破口推动带有某种实验性的形形色色的创作方案。在上海的那次小型展览中,马丽娜利用一个近8平方米的正方形独立空间,将自己的创作从原先的平面化方向逐步走向立体化和空间化的思考,不仅具有了明确的装置形态,同时她也借助于现场制作实现了作品空间的特定属性。上海展览之后,马丽娜等年青艺术家的创作曾经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所以想有目的地去策划一个关于女性艺术家的展览,主要侧重于讨论女性艺术家的空间意识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创作过程和创作结论,但是这个展览策划不久就夭折了,因为事先我和参展艺术家们共同中意的那个展场不复存在了,失去了创作空间的共同基础也使得原先的展览策划随即失去了任何意义。事实上这几年马丽娜的艺术进展肯定会通过本次个展得到一定的体现。从她的创作自述中,马丽娜仍然在强化她的“身份”意识,并认为“身份”是自我创作的思想资源。当然这种“身份”意识,不再仅仅是女性的身份,而且涉及历史和时代的特殊背景以及作为独生子女的特殊语境。马丽娜很强调某种的“孤独”,同样这种的“孤独”,既是情感性的复杂体认,同时也是艺术化的生存方式。实际上马丽娜很享受这样的“孤独”,因为她已经将其发展为“一个自我形式的发现”,进而认识到“孤独”的意识恰恰是“独立”创作的有利基础。从作品的创作现状而言,由于马丽娜要求自己的创作必须同时满足于“思考的及时展现和手工制作快乐”,因此她的作品也必须从作品观念和作品制作两个方面加以推进。毫无疑问的是马丽娜并不赞同艺术创作和社会现实的直接对应关系,相反她“承认我的绘画中有自己的游戏,一种很自我的游戏”,“我坚持玩我的游戏,这是我制造的艺术,是我的世界,可以坚持不被污浊和干预的基础”,这使得马丽娜与抽象艺术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今生前缘。然而亦如她所说的,貌似的接近并不是事实的真相,马丽娜希望通过创作去追溯的是“抽象艺术的来源”,借助于这样的返璞归真,进而试图找到艺术形式的具体而“独一无二”的语境,以“记录下了我的故事和感受,也记录下了回忆中属于我的色彩和结构”。如《通路》有着明确的抽象化外观,但是它又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活中对“地图”的观看,以及相关于某次旅行的实际经验;《时间的积木》,则将抽象的结构和时间以及确定的记忆联系在一起,最终“将我的回忆以当代艺术中抽象思维的绘画形式表达出来,并且成为极具个性化的表现主义抽象形式。”在作品的制作上马丽娜对绘画的回归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马丽娜将稍早的“图案花样”逐步提升为“严谨的计算态度”,通过这样的坚持形成某种近乎修行的刻板过程;在另一方面,又对应于“严谨的计算态度”和由此形成的刻板进行相应的“消减”,即如马丽娜对版画“漏版”技术的推崇,以及彩色铅笔的个人化偏好,这让整个作品保留了足够多的手工痕迹和偶然灵机。“男左女右”,是中国式的约定俗成,所以我以“右手的独立”来喻指马丽娜的现实状态,这应该是非常地切题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