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震中
1979 生于武汉
2010 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居武汉,任职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主要个展
2014  “物言•墨语”——彭震中水墨作品展,仟喜雅画廊
主要联展
2019 中国美术馆 2018 年青年艺术家提名展
2019 第十三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银奖
2019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
2018“艺术与和平”——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
2018 学院·中国画教学与创作论坛暨全国青年教师中国画邀请展
2017 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
2017 学院新方阵,今日美术馆
2017 美在生活——全国写生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16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中国国家博物馆
2016  “Paint the present with the past——常青藤计划2016中国青年艺术家水墨画展,瑞士
2016 2016中国美术馆贺岁大展——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5 第五届全国青年美展
2015 “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4 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中间美术馆
2014 解构•解放——当代水墨邀请展,上舍艺术空间
2014 丹青楚韵——湖北省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湖北美术馆
2014 第十二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13 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山东美术馆
2013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
2012 再水墨:2000—2012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湖北美术馆 今日美术馆
2012  “画说武当”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12 首届湖北艺术节优秀美术作品展,湖北美术馆
2012 2012新水墨艺术邀请展,上海明园艺术中心
2011 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
2011  “生命的思维”第8回韩•中水墨画交流展,韩国毅斋美术馆
2010 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画院
2010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9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上海展览馆
2009 第七届全国体育美展
2009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2009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
2009 第四届成都双年展,成都新国际会展中心
2009 “微观与精致”第二届全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中国美术馆
2008 全国中国画作品展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运动的墨像》
· 挥之不去的记忆——读彭震中的《
· 彭震中推介词
· “蒙太奇”式的水墨画——彭震中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蒙太奇”式的水墨画——彭震中作品解读>>

■武汉《长江日报》编辑:梅 繁
 
梅繁(以下简称“梅”):面对你的作品,我最直接的印象是其中“写”的意味很重,这个“写”有两重互相关联的意思,一是“写意性”,二是“书写性”。首先说“写意性”,暂且不论你的绘画语言的传统与现代,整体上来看,你的画法若放到对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与“写意”之粗略的判断标准中,当然还是属于“写意”一路。只不过,你的这种“写意”,又吸纳了许多西方绘画的因素,比如《三人行》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很明显受到西方式速写等的影响。你是如何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性”特征与西方速写中所常见的线条感及被高度概括的明暗关系等元素相结合起来的?
 
彭震中(以下简称“彭”):中国传统绘画讲究意象造型,以形传神,强调以书入画,这些必将使画面具有写意性。我平时所受的造型训练还是以西方的素描、速写为主,因而在作品中会看到西方造型因素的影子。至于明暗问题,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是很少提及的。我们看看郎世宁的作品,他就是将西方造型艺术中的明暗因素转接到中国传统绘画里,他的作品怎么看怎么觉得与中国的文化语境不融。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是弱化客观现实存在的明暗变化,根据艺术家主观意识来合理安排画面中墨色的浓淡变化,从而使画面具有一定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梅:再来说“书写性”。虽然你作品的笔迹与传统水墨画中常见的那些描法皴法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显而易见都是一笔一笔地“写”出来的。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绘画讲究“字要写不要描,画亦如之”(清•王学浩《山南画论》),绘画中的这种“书写性”源自于书法用笔,进而演变成“笔法”这一核心概念,并最终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品评体系中极为重要的标准。你如何看待“笔法”在当代水墨画中的位置?
 
彭:石涛讲得好“笔墨当随时代”,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气息与面貌,绘画亦如此。同样是画人,今天的艺术家与唐代的艺术家在表现上就应该有所不同,时间跨度再缩短些,今天的艺术家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艺术家所画的风格分不出这种时间上的差异,那只能说明艺术是停滞的。中国传统绘画非常强调笔墨,根据不同对象的特征采用不同的笔法和墨法,这往往会形成一种程式化的方式来应对不同的物体。例如:用中锋来表现具有弹性的竹枝;侧锋或逆锋表现枯枝或山石等等,这些在某种层面上积累或是归纳出了一套规律和方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却束缚了艺术家的创造力,不应该谈到画山就立马想到如同套用某个公式般用干渴的枯笔在宣纸上皴来擦去,甚至是几十、上百年来都是如此。古人总结的这些笔法可能适用于当时,但是今天,山可能还是那座山,可人以及时代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审美也随之发生着变化,看着千百年来相同的东西,人们的视觉会疲劳。这就要求水墨艺术家不能固步自封,要不断地去开拓去创新。
 
梅:在你的创作感言中一再强调艺术的“个性”,造型语言的个性化,是水墨艺术在当下的发展中为许多人追求的东西。在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你所擅用的这种水墨语言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辨识度,你是如何找到这种个性化的语言的?能否简单描述一下这种语言的特色?
 
彭:我们说一个人有个性,是指他的言语乃至举手投足间都能让人感觉到与众不同。而故弄玄虚,装作有个性,只会让人觉得很浮夸,绘画也是一样。绘画语言的个性化是在自己不断追求的艺术感受中不经意间慢慢形成的。我经常用水墨去临摹工笔、油画、版画、雕塑等其他绘画样式,其目的,一来是想尝试扩大水墨语言的承载力,另一方面是想从其他艺术形式中找到有利于水墨发展的节点。
 
我曾经一度着迷于席勒的作品,尤其是被他画面中那极富个人魅力的人物造型所倾倒,所以,我在用水墨去临摹他的油画人物时,更多关注的是画面中的人物造型。但在这个过程里,我无意中对他作品里画笔在画面上运行时所留下的轨迹(肌理因素)产生了兴趣,那些画面上的肌理让人感觉到时间在画布上运行,同时也能追溯到他每一笔的起、承、转、合,就好比中国的书法艺术一样。这种时间在画面上停留的“墨迹”成了我后来水墨画创作中追求和研究的方向。
 
梅:你的作品的鲜明“个性”,除了体现在刚刚谈到的“墨迹”上之外,还体现在构图的新奇上。你的很多作品都是由数格方块构成,将原本整体的物象人为地割裂开后又拼凑到一起,在这个拼凑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相邻的图像碎片之间都有些刻意的参差错落,你是否首先绘制一个完整构图的小稿,然后拆分成单位格,逐格独立绘画,最终拼贴组成一幅绘画?这种特殊的构成形式背后有何意味?
 
彭:这种打散重构的画面构成方式是受到一本摄影书中“蒙太奇”式作品的影响,当时正好在创作《骊影》系列,也正在为如何表现摩托赛车手瞬间的动感与力量感而犯愁。这张摄影作品给了我启发:几张经过组合后形成了一幅新的画面。虽然图片与图片间存在着错动,但整体上看还是一个可辨认的人的面部。新的组合方式打破了单一的画面形式,局部的错动显得画面更具动感。经过多种尝试,这种画面构成方式也逐渐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了。从这个例子,我深刻体会到当初老师让我们多看与自己专业不同的书、多方面关注其他领域的用意了。
 
梅:在当今艺术观念变革的浪潮中,绘画与现实的关系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从你作品中常见的题材——越野摩托车运动、都市人物肖像等——看来,你倾向于创作与时代的结合。在你看来,绘画与现实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彭:你所说的现实,我可以理解为现实生活。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对自己周围的事物是最熟悉的,相应,感触也是最深刻的。艺术家只有对自己周围的生活有感触,才有可能产生去表现它的欲望,与此同时,所表现出来的对象才有可能让观者产生共鸣。与古人相比,今人已无法彻底做到归隐山林,也很难达到古人那般心境了;与古人相比,今人面临更多的物质诱惑,这些看起来似乎是“不利因素”,但换个角度来看,这也正是区别于古人最好的地方。
 
梅:传统水墨画大多追求宁静、悠远的意境,而你的《骊影》、《蓝色天空》等系列作品中表现的却是速度与力量,且能够使用特殊的画面构成方式与绘画语言有效地表现出这种速度感与力量感。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与刚刚谈及的你在图式、语言、题材等方面所进行的突破性的尝试,都是你为寻求水墨艺术的当代化发展而作出的努力?
 
彭:正如你所归纳的那样,目前我是在从画面构成、笔墨语言以及表现题材等方面做着尝试,谈不上“突破性”,因为今天很多水墨艺术家都在这些方面做着不懈的努力,我只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