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1983 生于中国天津
2006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获学士学位
2010 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 获学士学位
2010-2014 任教于巴黎市政府艺术教育机构 Paris Ateliers, 中国绘画工作室教师
2016 毕业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造型艺术系, 获媒体、设计与当代艺术硕士学位
现居北京,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主要个展
2018  看、再看, MEBOSPACE美博,北京,中国
2016  无物,  Paris Horizon 画廊, 巴黎, 法国
2016  WU HAO, Yohann 画廊,巴黎, 法国
2015  写生,Yohann 画廊,巴黎,法国
2014  Solo exposition, Toko 画廊,  巴黎,法国
2014  游于艺,Dynasties Chine 画廊,昂热,法国
2014  Semblant, non ressemblant, Paris Horizon 画廊 ,巴黎,法国
2012  Solo exposition, Grand E'terna 画廊,巴黎,法国

主要联展
2017  艺术青岛- “界面”——青年艺术家主题展,万象城实验艺术空间,青岛,中国
2017  常青藤计划2017,天津美术馆, 天津,中国
2017  Le temps d'un artiste, AGENHOR工作室,梅林,瑞士
2017  墨语新知,炎黄艺术馆,北京,中国      
2016  As'île, Yohann 画廊,雷岛, 法国
2016  迁移, Michel Journiac 画廊,巴黎第一大学, 巴黎, 法国
2016  以古写今,采尔马特霍夫大酒店 , 釆尔马特, 瑞士
2015  IL LIMITE, Exposition annuelle de Nian, Espace des arts sans frontières, 巴黎 , 法国
2014  Liu, 日中友好会馆 , 东京 , 日本
2014  Ertne, AREA画廊, 巴黎, 法国
2013  SNBA, 卢浮宫卡鲁塞尔沙龙艺术展,巴黎, 法国
2011  你好,山水!,韩国文化中心,北京,中国
2010  Mad in China, 阿尔勒摄影节,阿尔勒,法国

视频访谈 更多
艺术手记 更多
相关评论 更多
· 时间记忆的在场与缺席- 吴昊的
· 前 言
艺术家服务热线 
阿特网邮箱:
artinfo@ccartd.com
《中国当代艺术文献》邮箱:
art@ccartd.com
《中国女性艺术》邮箱:
artist@ccartd.com
《中国她艺术》邮箱:
artstsudio@ccartd.com
脸书Facebook:shao qi
推特Twitter:@art63312666
油管YouTube:qi shao
照片墙Instagram:ccartd
微信:artccartd
电话: +8610 52336201
前 言>>

在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笔下,巴黎是天堂,也是地狱。18世纪以来,这座城市在一次又一次革命的阵痛中每每获得新生,并滋养了其他全球现代都市的建立,成为它们的范本和蓝图。经历数次欧洲和世界大战的洗礼,巴黎摆脱野蛮走向文明,又在新世纪成为后全球化时代世界文明冲突的焦点。可以说,巴黎的历史是世界历史的缩影,巴黎在过去和今天的遭遇,也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共同问题。2008年,25岁的吴昊只身来到巴黎求学,吸引他的,不仅是当代巴黎,更有它辉煌和衰败的历史。
   

吴昊对战争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纽约之前的世界之都,巴黎几乎没有落下任何一场重要的欧战。但与青春期男孩们对兵力和武器的单纯关注不同,他对大战的关注视野开阔,并从历史、文明、世界格局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看法。吴昊的艺术作品也带有这些经验和思考的明显烙印,也许一张水墨风景,就是他在参观奥斯维辛之后的笔迹。也许我们很容易被审美惯性拉入一个“中国画”的领地,但事实上,它可能是一件政治意味浓厚的作品。
   

在他最近的一系列作品中,其核心议题“废墟”,同样与现代化和世界战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古典时代的艺术杰作中,那些废墟有时意味着对往昔辉煌的追忆,有时意味着历经时间沉淀的恐怖——某个地方,也许经历了很长时间逐渐成为废墟,而要在废墟上重建伊甸园同样需要数个世纪。现代工业和现代战争改变了一切,罗马不但可以一天建成,也可以一天毁灭。通过“废墟”这一主题,吴昊将历史与现实连接在一起,将社会与自我交织为一体,那些消失的过去,可能就是明天的今天,那些发生在历史与当下的冲突,或许正是他个人价值观的映射。
 

对于吴昊而言,消失的并不仅仅是废墟上曾经的荣耀,也有记录讯息的媒体,譬如报纸。他发现报纸上印刷的图文很快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变浅、变淡,最终消失不见。尤其是他收藏的那些原法属殖民地报纸,因为成本、技术等导致的印刷质量问题,刊载的图文内容非常模糊,有时如果不对照文字,很难辨识图中人物的身份。为了“留住”这些信息,他用画笔重新勾勒图像和文字。也许很多年以后,印刷的图文都杳无踪影,而勾勒的笔迹却依然清晰。其结果,既是对历史的保存,也是对历史的重建,更是对现实的评论。


盛葳
2018.1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投稿热线 | 招聘信息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客服电话 010-52336201   邮箱 art@ccartd.com   QQ 729738158
京ICP证 13004709 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3528号
Copyright 2008-2017  阿特传媒(北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