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艺术市场悄然在变
事实上,在艺术品市场化运作方面,深圳曾经是走在前面的。1992年,“首届当代中国名家字画精品拍卖会”在深圳博物馆举行,随着拍卖的第一声槌响,沉寂近40年的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恢复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业诞生。当时在深圳参与竞拍的大多是港澳台买家。此后几年,深圳的艺术品拍卖屡创新高,极盛时期还一度引得其他城市一些大拍卖行前来取经。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内地艺术市场开始起步,逐渐形成北京、上海、广州三足鼎立之势。而深圳的艺术品市场则逐渐滑向低谷的同时却形成一种怪现象,许多深圳买家到北京、上海、香港去收购藏品,并不关注深圳本土艺术家。深圳的本土艺术家也不在本地市场销售作品,而是常常参加北京、上海等地活动。目前,这一现象正在悄悄地发生改变。
雕塑家戴耘对此有切身感受,他的雕塑作品近几年频频在全国大展上获奖,受到了南京、上海、台湾等地买家的青睐。而今年,他的一件作品被深圳收藏家预订,让他吃惊不小:“这是第一次有深圳藏家购买我的作品,过去我一直对深圳收藏很失望,好像没有收藏团体,或者深圳的收藏家比较迷信北京、上海,反而不太关注本土艺术家。所以这一次我感到很欣慰,毕竟如果没有市场,艺术家很难生存。”
艺术市场至少有三年旺期
深圳作为一座有经济实力的城市,这一两年已可见深圳的新买家在不断增加,杨利军介绍,2005、2006年艺术市场低迷的时候,很多画廊关门了,现在又开始营业,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品位的新的画廊。而来画廊买画的人也越来越多,不再仅限于老藏家。杨利军对深圳未来的艺术市场非常看好,“前几年在一般家庭中很少看到艺术品,现在已经很普遍了。一些买画的人未必很有钱,就是喜欢把玩欣赏,一个城市有一批这样的人,城市就成熟了。”
珍风阁董事长夏雨2005开始经营画廊,也熬过一段艰难期,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他也认为现在的艺术品热才刚刚开始,“保守地说有三年旺期,艺术品市场一般三年一轮,不过我看这次很可能打破这一规律。”
一些艺术家也正在逐渐改变对艺术市场的看法。陈湘波坦承自己是从今年开始才主动地、有规划地面对市场的,“以前对市场认识不透。”过去他总是喜欢把最好的作品留起来,不愿意流入市场。“现在我才发现,市场是个放大器,要有代表作流入市场,才能有品牌效应,才能激励画家更专注地创作,激励自己创作更好的作品。”陈湘波现在每天6点起床,在上班之间坚持要画两个小时画,而且越画越有干劲,他开始逐渐理解了吴冠中先生所说的“要把自己最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要自己来引导市场”的观点,“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市场并不可怕,总把精品留在手上,其结果可能是总出不了最好的作品。藏家也需要引导培育。”所以,在这次展览中,陈湘波毫不犹豫地拿出了几幅代表作,也获得了很好的反响。据了解,近几年,深圳本土画家的作品价位都有不同程度地攀升,其中不仅有宋玉明、潘喜良、邹明等知名画家,而且也出现不少新的面孔,如青年画家马顺先、尹京华等也开始逐渐被市场认可。